巖茶加量不加價?一泡茶13克,能泡10次,是賺了還是賠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大魚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很多人在剛開始喝巖茶時,會格外關注的耐泡度。

搜尋巖茶耐泡度,能看到鋪天蓋地的相關連結。

“大紅袍一般可以泡幾次?每次要放多少克?”

“不懂就問,巖茶是不是都不耐泡啊,前幾天網上買的肉桂,水仙,用蓋碗第一沖洗掉,然後再泡3泡味道就很淡了,每次泡茶基本上水進去馬上就倒出來了,沒有悶,一泡看起來鼓鼓的茶,沒泡幾次,並且味道還挺淡的。”

“難道是五百一斤的巖茶太低端嗎?還是現在的武夷巖茶質量太差,怎麼之前在**品牌買的肉桂,才泡不到四次。”

在大多數世人眼裡,類似武夷巖茶這類用“老葉子”做成的茶,理所當然要耐泡。一旦遇上一款才泡了3次4次就變淡的巖茶,未免讓人忿忿不平!

況且,對於剛接觸武夷巖茶的新手而言,巖茶滋味不好喝懂。

每每老茶客口中嘗提到的喝茶評價,諸如“茶湯帶骨鯁,巖韻明顯”、“花香落水,蘭底清晰”、“喝起來像綢緞般絲滑”等形容,一聽一個懵。

從香氣、滋味、口感、韻致等方面判斷一款巖茶的品質好壞 ,比較考驗一個人的喝茶水平。

當實在拿捏不準面前的這款茶是好是壞時,絕大多數的新手會走一條捷徑——看耐泡度!

理論上,內在茶味物質越豐富的好茶相應地會越耐泡,這點放之六大茶類皆適用。

好茶,要耐泡。

但是在不少新茶友眼裡,耐泡就等於好巖茶。

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很容易被商家鑽空子——內質不足,克數來湊!

《2》

喝巖茶的人,都希望自己買到的茶能耐泡些。

畢竟,越耐泡,意味著價效比越高。

如果一款茶只能泡3衝就變淡,當兩三人坐下來一起喝茶,很多時候聊得正嗨時,喝一口茶發覺味道淡了,又得換茶,太影響喝茶氛圍。

相比下,能泡到一款泡到七衝八衝也不淡的茶,顯然要更划算。

好茶要耐泡,是廣大茶客對巖茶的合理要求。

為此,商家們自然要在茶葉的耐泡度上多下功夫,提升自家茶品的競爭力。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讓一款茶變得耐泡呢?

第一步,巖茶的山場環境要好。

好山場,好環境,才能讓巖茶原料積累下更豐富的茶味物質。

但是,正巖山場的產區範圍有限。

對於沒有分到正巖山場的茶農而言,要想做正巖茶,意味著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在茶季時收茶青。

並且,還不一定能收到滿意的。

這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

第二步,死磕巖茶加工。

務必要求做青做透,走水走透,焙火焙透,讓巖茶內質得以更好地保留。

山場環境出身起點略差時,力爭在做茶工藝上做彌補,這點確實是可行之策。

就這些年的觀察看,比起部分因自家擁有好山場,就在做茶方面傲嬌,表態說“自家的茶用腳隨便踢一踢,做出來都是香”的山場主而言,我更欣賞那些,願意在做茶方面兢兢業業,不斷追求精益求精的製茶人。

但是,就巖茶的繁瑣加工過程看,提升製茶技術,並非一朝一夕的事。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對於只想賺點快錢的人,可沒時間耗這苦工。

第三步,增加每泡茶的投茶量,讓一款巖茶變得更耐泡。

不得不說,這種做法非常有小心機。

一開始,當大家都在喝8克一泡的茶時,默默將自家的茶包到9克、10克一泡。

用10克去比8克,在耐泡度上能夠擁有碾壓式優勢。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自家巖茶內質不足、不夠耐泡的老毛病,同時還能贏得了一眾好評,一舉多得!

《3》

比起從山場環境與做茶工藝等方面,去增加一款茶的內質實力,讓做出來的茶更耐泡。

直接增加每泡茶克重,簡單又省成本,關鍵還能解決不耐泡的問題。

可以說,想出這個點子的人,簡直就是逆向思維的天才!

跟當年提議將牙膏管子的開口再擴大半釐米,透過增加消耗量,從而拉動銷售量的“金點子”,有得一拼!

何況透過直接增加克數,打出“加量不加價”的口號,還能給自己博一個慷慨的好名聲。

先下手為強,先加量為強。這樣做之後,還能引領巖茶裝10克的風氣。

反過來看,還在堅持包8克的人反而顯得另類,跟不上“潮流”!

之前有朋友找我們喝茶,看我拿了一泡肉桂出來喝,還毫不客氣地說了句,“我覺得你們的茶分量不足!”

一聽這話,完全懵圈。

什麼是份量不足?一泡巖茶包8克難道不是武夷山的傳統?這樣剛好能配上110毫升的標準蓋碗,哪裡是分量不足?

接下來他的回答,讓人哭笑不得,“那為什麼外面的巖茶,大多數都包成10克了?”

我喝下一杯青獅巖肉桂後,淡定地給他回了一句話——內質不足,克數來湊。

別家願意將茶包成10克一泡,那是別人的事。但是,我們有堅持包8克的底氣!

好茶一次一泡8克足矣,加量太多並無益!

與其在克數上玩弄玄機,不如實打實的專研品質。

《4》

之前,有位老同學興致勃勃地,拿出他淘到的一款大紅袍過來“獻寶”。

說是存得還不錯,陳韻很明顯,2017年的料, 能泡10次以上,很耐泡……

於是,就直接泡來喝。

將完整的一泡茶,倒進平時常用的大肚子蓋碗時,發現堆起來的幹茶像是小山那樣。

好像,有點放多了。

再撈起泡袋,仔細一看,傻眼了,這是一泡13克茶的足火大紅袍!

衝出來的茶湯,像醬油般的湯色。

將茶湯倒給過來蹭茶的朋友杯中,他笑眯眯地喝下一口,瞬間就神色大變,差點吐出來。

我謹慎地抿了一小口茶,便猜到了背後的原因——太濃、太苦、太重口味了,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重口味!

細抿了一小口,苦澀味都堪比黃連水那樣,濃烈異常。

更不提,在喝茶前完全不設防地,大口吞下大半杯茶湯了,簡直是讓人苦到飆淚。

但這時候,自詡為老茶鬼的同學,在一旁略顯得意。並且關心地問我們的喝茶感受:“味道怎麼樣,夠不夠刺激?你再泡幾衝絕對會被它驚豔,這款茶我一個人喝時,連泡15衝都沒問題……”

一聽到還要繼續泡這款苦茶,朋友趕緊找了個藉口,

了。

而我則在糾老同學的喝茶觀,喝巖茶別這麼重口味!喝太濃的茶對身體不好……

眼看同學,還在滿意於這泡13克大紅袍的驚人耐泡度。

我實在忍不住,給他潑了冷水:

一泡13克的巖茶,不耐泡才怪!

要看清一款茶是不是真的耐泡,換成8克的再試試,背後的玄機立馬就能揭曉。

《5》

原本上,巖茶包到8克一泡才是合理的。

8克茶再搭配武夷山各大茶具店隨處可見的110毫升標準白瓷蓋碗,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濃淡適中,更適合大眾喝茶口味。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泡9克10克的巖茶悄然興起。

一款茶的底子不好,內質差,不夠耐泡,所以只好想出了加大茶量來彌補。

眼看著這樣的“捷徑”取得了成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跟風。

別人都包到了10克,再繼續包8克一泡,放在一起PK擔心會輸,所以必須要加量!並且加到10克還不夠,還要再加,加到11克,12克。

這場巖茶“克數競賽”興起後,反而讓越來越多人開始迷惑——巖茶一泡到底該包幾克?

而我,則是在擔心,按這樣的趨勢下去,將巖茶的單泡裝包到15克、20克、甚至30克,只是遲早的事!

面對一大包鼓鼓的茶,茶量之多,多到一個蓋碗裝不下時,難不成都要號召大家,用鍋來泡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