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腳步無法到達的地方,文字可以到達,文字無法到達的地方,歌聲可以到達。在祥雲,彝族群眾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彝家阿哥阿妹才藝多,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打跳”。是的,彝族群眾就是這樣的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在普淜鎮的天峰山,彝族群眾會自發舉行盛大的天峰山民族歌會,用原生態的舞蹈和歌聲傳唱美好的生活。天峰山歌會也於2017年6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歌會傳習所在2018年6月被命名為大理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據地方史料記載,天峰山歌會起源於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的天峰山道教活動“老君聖誕會”。從明朝起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天峰山都會舉行盛大的“老君會”,四面八方數以萬計的各族同胞紛至沓來,人潮湧動、載歌載舞,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蔚為壯觀。乾隆五十七年立於天峰山的碑文記載:“每逢二月十五,四方民眾蜂擁蟻附,雲集天都,吹笙鼓舞,夷人盡歡騰之,歌尚存上古之淳風”。而歌會被碑文記載,成為有史可考的人類活動遺蹟,在雲南省內也是少有的情況。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每年的天峰山歌會前一天,彝族畢摩老者在天峰山“老君殿”擊鼓鳴鐘,並在會場中間選一棵青松立起歌會大旗,村民們紛紛繫上五顏六色的綵帶,在旗杆下供奉象徵著吉祥喜慶的茶、米、面、油、糖等物品。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歌會當天來自南華、姚安、大姚、彌渡等地的各族群眾都身著節日盛裝,帶上自己鍾愛的民族樂器,在松樹映蔭的打歌場上或歌聲漫山、踏歌起舞,或對歌相互傾訴人生的喜怒哀樂,或手拉手圍成一圈,伴隨著蘆笙、三絃、笛子等民族樂器演奏的悠揚樂曲跳腳,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人數規模一度達3萬餘人,好一幀美麗的人間畫卷。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非遺民族歌舞樂盛宴之祥雲天峰山歌會

“逛鳳來古鎮、訪老君勝境、聆天峰松濤、賞彝家歌舞、嘗特色美食、帶風物特產”,現在天峰山歌會已經演變為集民族民間舞蹈器樂、山歌民俗表演,節假日觀光休閒遊憩和農貿副食商品展銷等為一體的群眾性聚集活動,是大理州少見的獨具風格的民族狂歡節日,也是周邊群眾閒暇時刻的又一選擇佳地,以天峰山為輻射中心的鄉村旅遊逐步形成,文旅農商融合朝著良好態勢發展。(祥雲縣文化和旅遊局 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