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 這是第4203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體面人”,轉身需謹慎

從《中國合夥人》開始,我就對俞敏洪心生敬佩。一個一窮二白的人,不靠關係不打擦邊球,一點一點地改變自己和許多人的命運,的確是條真漢子。

前兩天刷屏的《俞敏洪,我敬你是條真漢子》,也進一步驗證了大家對俞敏洪的認知。他結清各種款項,將桌椅板凳自掏運費地捐贈給鄉村學校,光明磊落地離開,確實體面。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但繼聞俞敏洪和新東方打算搞直播賣農產品,以“幫助農業產業升級和鄉村振興”的形式開啟下半場,不免有些擔憂。

雖有新東方昔日名師羅永浩的成功轉型,也有眾多明星轉行直播賺大錢的先例,但翻車的恐怕更多。尤其是,靠賣農產品轉型成功的,好像還真沒有。

我舉一個例子。

此前在河南某地採訪,地方發展電商直播產業,請來河南頭部網紅助農賣大棗。網紅作為河南人,能為家鄉農民做點事很高興,答應以公益的名義參加。

網紅提出嚴選。第一波賣貨十分成功,大家皆大歡喜。但量並不大。地方政府和農民提出更多地賣貨,網紅不好拒絕,又嚐到了甜頭,答應繼續。第二波又是大賣,問題同步出現。

第一批大棗,農民傾心配合,選擇個頭大、保熟、保甜度的果子。然而後來,農民為了更多賣貨,將大量不合格的棗子發往買家。網紅團隊不可能、也沒有精力去真嚴選,政府也無法監控,第二批品質明顯跟不上,粉絲收貨後大呼上當,大量差評,許多人還跑到直播間開罵,導致網紅大量掉粉,不斷賠禮道歉,並答應退貨。

退貨?誰來組織退?裝到農民口袋裡的錢,哪有這麼容易退?

最終,帶著公益心助農賣貨的網紅,名利雙失,坦言再也不會涉足農產品帶貨。

可見,直播賣初級農產品,無法組織管理,難以標準化,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高品質、原生態或有機農產品又難以量產,直播也難以獲客,此路難行。

事實上,網上直播賣得好的農產品,多是加工包裝過的小食品,茶葉、地瓜幹、蜜餞,包括李子柒的螺螄粉之類……價格低,跑量,賺錢也不多。

那麼,致力於透過直播“幫助農業產品升級”的俞敏洪,你想好賣什麼了嗎?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收割易,播種難

以新東方大量名師及上市公司的龐大資源,殺入直播行業,一百個“羅永浩”站起來恐怕也非難事。只是,羅永浩賣手機、賣筆、賣代金券,再貴也有企業買單,但要賣農產品,恐怕還真沒誰請得起。

要自己搞嚴選,也非易事:

一是管理成本、售後服務難。工業品退貨還能回爐再售,農產品退了賣給誰?大量的沉沒成本,搞公益或許還行,就商論商,怕是承擔不了。

二是,不深入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光靠賣點貨,利潤並不高。而要搞供應鏈,新希望還可以,新東方,怕是不行。

三,中國基於安全、信任的線上優質食品市場還沒有形成,高階客戶也還沒有上直播買食品的消費習慣——盒馬可以,那是基於線下的信任,叮咚買菜可以,那是基於半小時到家的龐大線下佈局。要完成這個市場教育和佈局,恐怕黃花菜都得涼。

那企業家就不能搞農產品嗎?當然也不是。企業家轉型做農業有成功案例嗎?有,褚時健先生就是。

褚先生幾經坎坷,2002年,74歲高齡、身無分文的他重新創業,在雲南哀牢山租下1000餘畝地種橙子。

農業是個滿活兒,開始,“種了幾年,還是滿山紅土”,到2007年,還解決不了銷售難題,心中很著急。但他知道急不來——恐怕只有老人家有這個耐心。

2008年,由於主要冰糖橙產地湖南、江西受冰災影響,果樹大量死亡。褚時健看到契機,大手筆一次性捨棄幾萬棵已生長了六七年的溫州蜜柑,改種冰糖橙。這一決定,讓許多果農不甚理解。但事實證明了他的判斷,土壤和環境都合適,“強行”嫁接改種的冰糖橙第二年結果,總產量達到4000噸,結合本來生活網的出色營銷,公司盈利突破千萬元大關。股東們第一次拿到分紅,“褚橙”的故事開始了。

只是褚橙之後,再無“褚橙”。大量的“特色種植+網路營銷”模仿者,並沒有再現奇蹟。

褚時健的傳奇也難以複製。土壤,水源,技術,管理,品牌……搞好農業,各環節都是慢工細活,揹負企業生存和資本壓力,耗上五年八年刨地搞品質,不是誰都可以。但這些慢條斯理的“播種行為”,才是傳奇發生的根本所在。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鄉村振興很熱,但不是這麼玩兒

一個農產品升級尚且如此複雜,鄉村振興就更不是這麼簡單的了。

筆者認為,鄉村核心問題有五:

首先是“一老一小”的問題,即無法流動的老人養老問題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二是經濟上,“解放的生產力與落後的鄉村治理之間的矛盾”;

三是政治層面,中央集權與地方政府公司化結合導致的鄉村邊緣化問題;

四是“舊文化已去,新文化未立”的文化斷裂問題;

五是意識形態層面,唯物主義加市場唯“物”經濟的雙重糅合,對難以物化的鄉村形成的根本壓制(可見《中國鄉村振興的五個根本問題(上)》《中國鄉村振興的五個根本問題(下))》。

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幾屆政府和一代人,乃至兩三代人的共同努力。鄉村振興,也註定會是個慢工細活。

政策上看,鄉村振興也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五大類。就現實來說,鄉村振興首先要面對的還不是產業問題,而應當是“土壤”問題:

一是物理的土壤。只有培育好土壤,才能產出好作物。多年的農藥化肥濫用,機械化規模生產,打斷了中國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傳統,導致土地板結,肥力流失,增產不提質、增產不增收等現象。

二是人才的土壤。好土壤需要蚯蚓,好的鄉村需要人才。城市化工業化浪潮下,廣袤鄉村凡是能走得動的,都流向了城市、工商業,更不用說人才。筆者在各地調研中,獲得的最多反饋也是——鄉村最缺的還是人才,去過城市,看過世界,又願意回到鄉村紮根的人才。

三是文化的土壤。中國鄉土被現代城市文明+工業文明壓制了一個多世紀,一直作為“落後”“愚昧”的象徵,導致鄉下人對鄉土缺乏自信和自我認同。要讓一個自卑、自我否定的人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要做的,不應該是讓他重拾自信、重拾自己嗎?

因此真正做鄉村振興,首先要談的還不是產業(種什麼),而應該是土壤。土壤不好,種什麼都費勁,東西也容易長歪。土壤好了,種點什麼都能活,搞點什麼都會有出路。

真正有志於鄉村的企業家和社會精英,應該首先認識到這一點。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中國不缺好網紅,缺好企業家

我一直很喜歡羅永浩,他也很紅,但嚴格來說,他並非一個好企業家。

但俞敏洪是。他從一窮二白到把新東方幹上市,過程中有多少艱難險阻和危機,《中國合夥人》就能看出許多;他擅長反思和做準備,反思“新東方上市,帶了一個好頭,也帶了一個壞頭”,他知道新東方“早晚會沒有的”,未雨綢繆積累現金流,今天才能體面say goodbye;他自掏腰包向鄉村學校捐贈桌椅板凳,還直接站出來宣告參與鄉村振興……一個企業家的頑強、組織力、決斷力和責任擔當,都一再地體現出來。

想轉型直播的又何止俞敏洪。最近與一位做房地產的前同事交流,她四年前離開房地產,開了家中介,憑藉過硬的專業和人脈,三年間成功開了幾家分店,在所在的區域區域性市場足以打敗那些大型、老牌的連鎖中介。

她本可以成為一個好老闆,甚至有成為好企業家的潛質。但今年再去問她,不斷的房地產新政下,中介是幹不了了,她打算關門,帶著公司的姑娘小夥幹直播。

我想,讀者身邊也應該會有類似的事情。從過氣明星到轉型企業家,再到無數普通“前同事”,彷彿“幹直播”,成了失意者的轉型法寶。

直播帶貨不僅是“英語老師的盡頭”,也是不少創業者、個體老闆的“盡頭”。但競爭慘烈的直播,會是俞敏洪和“前同事”們的新福地嗎?

近些年,儘管網紅和直播成為中國經濟新亮點,但顯然,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還必須是企業和企業家。秦朔老師在許多文章中反覆強調,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才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稀缺的資源。

這兩天,為了俞敏洪是不是值得“同情”,又有許多的文章和聲音出來。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企業家也不需要“同情”,但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我們的政策也是,不能把企業家(和未來的企業家)都逼向直播帶貨,不能把中國崛起核心要素的企業家精神推向網紅歡歌。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出路探討:從考培教育到鄉村振興教育

國家政策下,新東方教培雖然倒下,但俞敏洪的企業家IP和精神並沒有倒下,甚至可能還得到了強化。

這,或許才是新東方再度復興的核心要素。

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大潮下,許多企業家都認識到投入鄉村的必要性。但具體怎麼投鄉村,恐怕99%的企業家都不知道。基於國情,鄉村振興必然不是資本屬性的,光砸錢,搞公益,搞慈善,搞產業,都難得要領。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扶貧攻堅、鄉村振興,中國的鄉村已經成功振興了一半。下半場怎麼搞,關鍵還不是錢和物,而是人。

新東方有什麼?連續打擊下,錢和物怕是沒多少,但人才,應該有的是!

這麼多人才怎麼用?把老師們的好口才、品牌信任、大資料拿去搞直播,並不太明智。新東方是認認真真搞教育的,放著核心的教育能力不用,去搞短平快、競爭慘烈的直播賣貨,這或許才是企業今天面臨的最大風險。

還是教育,英語、出國需要教育,鄉村振興就不需要教育了嗎?

恰恰相反,教育才是開啟中國鄉村振興的關鍵鑰匙!

學英語,老師和氛圍最重要,廣大鄉村中小學,最缺的就是這個。那新東方能不能開發面向鄉村中小學的線上英語課程和學習工具?新東方能否制定鄉村英語教師培訓計劃?這個,新東方不行誰行,新東方不幹誰幹!

鄉村留守孩子,最怕的是不流動,關閉在小小的世界裡,沉陷在手機遊戲、短影片的劣質文化裡,將來突入社會,必然形成強烈的反差、階層固化和潛在的社會矛盾。那新東方能不能開發益智的英語學習遊戲?能不能與政府和公益機構合作,帶著鄉下的孩子與大城市乃至國外的孩子交流?

鄉村振興的教育,當然不侷限在孩子。

近些年,各地都有大量的農民電商培訓、返鄉青年創業培訓等,為了吸引、動員學員,不少地方以食宿、交通費全包甚至還給錢的做法。但政府主導的培訓,質量和效果都參差不齊——怎麼搞創業,怎麼搞企業,怎麼做市場,是不是交給有經驗、有資源、有人才和人脈的社會企業更好?

事實上,鄉村創業者、鄉村基層幹部、乃至鄉下的農民,也都需要持續的再教育。而這些,反而是政府公共教育、社會教育忽視且無暇顧及的地方。也或許是新東方教育的機會所在。

再說企業家的鄉村共同教育。50-70年代的一大批企業家裡,許多人對鄉村有著強烈的感情和情懷,俞先生也時常自稱“農民”。

企業家搞鄉村,必須杜絕資本控制的形式,公益慈善形式也有一定問題,自己單獨搞也不合適。那麼,俞先生是否可以“企業家+農民+教育者+個人IP”的身份,帶動和組織企業家群體更好地學習、瞭解、參與鄉村振興?

只要企業家的精神和企業的資源還在,新東方,你就還能打。不必跟風直播賣貨,投身鄉村振興、繼續做好教育,新東方,你也還有新希望!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作者:劉子,民間觀察派,獨立思考者。上海樸人資產合夥人,杭州鼠打貓互動合夥人。個人公號:劉子的自留地。

「 圖片 | 視覺中國 」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

俞敏洪,不能這麼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