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最深的夜,做最好喝的茶,凌晨2點的巖茶,你見過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大魚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從上週起,我認識的武夷山朋友,但凡有做茶的,都在發這樣的動態。

那就是,廣而告之,今年自家茶廠正式開廠做茶了。

並且,憑武夷山人對於做茶的認真,不少人還在自家廠門口,放了一長串鞭炮,噼裡啪啦一連響,門前像是鋪開了紅地毯那樣,落滿了鞭炮屑。

為的正是博一個“開門紅”的好意頭。

這種“開門營業”式的動態,在20號穀雨節那天,尤甚。

不過,還有不少正巖的山場主,因為自家沒有種八仙、梅佔、黃觀音這類的品種。

所以,他們還處在相對悠閒的狀態,個別還在發一下“探茶”圖片,展示茶樹鮮葉的長勢。

告知外界的資訊是,自家的正巖水仙、肉桂距離開採時間還早呢,青葉遠沒達到採茶標準。

不過,最近幾天,各處山場內看到的人,為數不少。

有過攜老扶幼過來旅遊參觀的,有采茶工在忙碌採茶的,有在直播拍影片做宣傳的……

還有,不時還能看到挑著兩擔青葉的人,健步如飛地走下山。

總之,為了做好今年的新茶,大家都卯足了勁,氣場全開。

到武夷山一趟後,

箇中

感覺,最是深刻!

《2》

前幾天晚上,到了十一點多,有個武夷山的茶農朋友發了動態:

“今年的第一桶青,105果然名不虛傳,整個車間都香透了!”

看到這,我就心癢了,彷彿那些滿鼻子迎面而來的茶香,透過影片畫面直接傳了過來。

沒一會,看到朋友的那條動態有人評論:

你們武夷山人做茶也太拼了吧,看這樣子,你們是要熬夜的節奏啊?做巖茶為什麼都要連夜加工啊?

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必然是個巖茶新手,ta沒有在茶季時去過武夷山,對巖茶的加工流程更是不瞭解,不然也不會直接問出這樣的基礎題。

要知道,到了做茶季,武夷山人的做茶工作,分分鐘都是007,沒日沒夜,連夜加工,是再常見不過的操作!

這種熬夜做茶的內容,看多了,也就不會讓人大驚小怪。

不過,對方的提問,倒是給我提供了一個新角度。

武夷山人在做茶時,為什麼普遍都要連夜加工呢?就不能放到第二天再做嗎?會有什麼影響?

下面,從巖茶的大致初制加工流程,逐一說起。

《3》

做茶季,為什麼“慘無人道”的007,成了家常便飯?

只因為,好茶耽擱不起啊。

基本上,在提前查過天氣,規劃好一片茶地的採茶工作後,基本上第二天一早就要採茶。

當然,也不能太早,公雞未鳴,露水未乾,天還沒亮就心急去採,採下來的“露水青”後期做起來時,可有得頭疼的。

一早安排採茶工,跟著上山採茶後。

採完一批茶,要及時安排挑青下山。

不然,等到一大片茶樹全部都採完後,堆積起來,再運下山,這些茶青就不能用了,容易被悶壞,如果一直放在竹筐和編織袋內堆積,容易捂壞,所以要及時運下山。

挑青下山後,緊接著,自家停在路旁的“茶青運輸車”要抓緊時間,接過接力棒。

一路飛馳,快速地將茶青運去攤晾。

如果一片茶園的面積足夠大,那麼這來來回回一天下來,要運上四、五趟也是要的。

發現了沒,從“及時攤晾”這點製茶原則看,與白茶加工還真是如出一轍。

前幾年在龍井做茶季時,還傳出過用“無人機”運輸茶青的新聞。

可見,對於任何茶來說,茶青鮮葉採下後,及時攤晾與及早處理,都是第一要義!

《4》

基本上在白天沒有下雨,陽光溫和,微風輕拂的時間段,都是採茶與攤晾的好時機。

如果自家山場多,採茶任務安排得也多。

那麼,一整個白天的時間,都要抓緊時間採茶。

採下來的茶,要分批次運下山,及時攤晾。

巖茶的晾青,講究是曬軟不曬乾,對於光照強度與時長要把控好。

如果中午日頭太烈,要及時收起來,放到通風陰涼處,避免被暴曬。

大致來看,等到傍晚太陽快下山時,一天的採茶與晾青工作,暫告一段落。

這時候,是不是意味著可以歇一歇呢?

NO,還是那句話,好茶耽擱不得,要趕緊開始做青。

現在的武夷山人做茶,搖青一般是用機器,極少手工搖青,尤其是生產量大的茶廠,單是依靠手工,根本挪騰不開。

將晾青過後的巖茶,放在搖青桶內做青時,這個做青的工具,既可以鼓風,也可以翻滾搖動。

一般,吹風和翻滾茶青的時間,是互相配合的,中間有間隔性。

吹一會,再搖青,然後是靜置一段時間,讓茶葉慢慢失水,逐漸發酵。

不同巖茶的做青過程,會有細節不同。

並且,一整桶的茶青,一次要放多少茶?吹風頻率多少?搖動次數多少?都要根據製茶師傅的經驗來判斷。

《5》

做青結束後,要進行炒青。

炒青的目的 ,是為了鞏固前期巖茶的做青品質,讓發酵到位的巖茶,停止進一步發酵,並且進一步提純香氣。

炒青,一般也是採用炒青機居多。

在恆定的高溫下,完成各種炒青動作。

等到炒青結束,及時將茶青取出,抓緊時間,進行揉捻。

經過揉捻後,巖茶的“條索狀”,才能初步成型。

這時,這一批茶可以停下來,製茶流程暫告一段落嗎?

不不不,還有走水焙。

巖茶從採茶,到攤晾,再到做青,炒青、揉捻、以及走水焙等。

這一系列的製茶步驟,講究環環緊扣,像接力賽那樣。根本沒有中場休息的時候。

很多時候,下午採下來的青葉,按照完整的一套初制流程走下來,基本都要熬通宵。

像前幾天夜裡,一直等到了凌晨兩點多,一位武夷山朋友家的茶廠,仍舊燈火通明。

他發了一條朋友圈:

“凌晨兩點的茶廠,聞著茶香比某牛還提神!”

我在想,當一個人全神貫注地將精力投在做茶上面時。

看著手中的茶,從青葉開始到雛形出現,確實能讓人無比滿足,幹勁滿滿。

《6》

巖茶從採摘,到晾青,再到做青,炒青,走水焙,片刻都不能耽誤。

一環接一環,環環緊扣。

正因如此,連夜加工,成了巖茶做茶季的常態。

每一年做茶季過後,等到7月8月上武夷山時,都能發現一個普遍現象——那些經歷了茶季的茶農朋友,都瘦了。

按武夷山胡歌的報出來個人資料,他去年春茶季結束時,一稱體重,整整瘦了20多斤。

如此立竿見影的瘦身效果,讓人羨慕嫉妒恨!

同時,更讓人在心裡感慨。

好茶得來不易,且喝且珍惜!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