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宋江南 | “一年四季轉不厭”,揚州宋韻古建有隻“蜂”和“仙鶴”

“揚州最為遊客知道的地方是瘦西湖,其實與它相鄰的’宋三城’遺址,也非常值得一探,兼具典雅的人文景觀和郊野的自然景觀,我每天都會去轉一圈。一年四季景色各不同,轉不厭。最近,普哈丁墓園裡那棵700多年的宋代古銀杏樹,一樹金黃,可美了。”說這話的是文史專家、原揚州文物局局長顧風。

“待無恙,多來往——長三角四大晚報尋宋江南”主題融媒行動這站來到揚州,關於“尋宋”,顧老向記者推薦了兩處,特別有趣的是,記者看了鳥瞰圖,連起來的“宋三城”像“蜂”,而仙鶴寺真的像一隻“仙鶴”。

尋宋江南 | “一年四季轉不厭”,揚州宋韻古建有隻“蜂”和“仙鶴”

一隻“蜂”:“三城一體”,成為強有力的“軍事堡壘”

顧老告訴記者,揚州歷史上“興於漢,盛於唐”,揚州在唐代是中國第三大城市,是國際商業都會城市,也是港口城市。不過,從晚唐開始,揚州常遭兵亂,城池也屢遭毀壞。宋初名將韓令坤奪取揚州後,他當時進行了規劃,將城市向內收縮,這就是“宋大城”的基礎,當時宋大城主要是居民區和商業區。後來高宗南渡,揚州成為防禦金兵的前哨要塞,“寶祐城”所在位置地勢高,可以憑高臨下,就修建成了一個軍事防禦設施。

而寶祐城與宋大城南北對峙,中間相隔有二里,這一段空白,容易使敵人將兩城阻斷,相互之間難以照應。於是又版築了一座可以連線這兩座城的城,就是“宋夾城”。

宋夾城呈南北狹長的長方形,因為它夾在這兩座城中間,所以稱為“夾城”。夾城實際上也就是一條與外面隔絕的通道,“這個通道里建了很多倉庫,比如武器倉庫、糧食倉庫等,從戰略資源分配上來看,它特別重要。”顧老介紹說。

尋宋江南 | “一年四季轉不厭”,揚州宋韻古建有隻“蜂”和“仙鶴”

這樣一來,揚州一地就有了三城——“宋夾城”北門接“寶祐城”南門,南門接“宋大城”西北門,史稱“宋三城”。

鳥瞰的話,就會發現三城連起來像一隻“蜂”,宋夾城是蜂腰;寶祐城相對小一些,像頭部;宋大成很像肚子。顧老說,這樣就形成了“三城一體”的狀態,古人真的很聰明,很多地方都想得很周全。

據悉,南宋後期,揚州成為南宋的北界,為了適應新的形勢需要,修治城池,屯駐重兵,已成一座大戰前夕的軍事堡壘。從鹹淳五年(1269年)起,元兵圍揚州久攻不下。南宋朝廷降元后,揚州守將李庭芝仍率揚州軍民孤壘抗元,足以說明“宋三城”的防禦力量。

記者從揚州市文物局獲悉,目前,揚州市文物考古部門正在宋夾城的東側進行考古發掘,探明的遺址主要是宋大城城北門外南宋軍事設施。這一重要發現,證實了揚州在南宋時期的軍事要塞地位。

“當年,國家文物局提倡要建考古遺址公園,揚州就率先行動,把它們做出來了,而且還增加了景區觀光和休閒娛樂的城市公園功能。”顧老告訴記者,他家就住在遺址公園附近,每天都會去轉一圈,一年四季的景觀都不一樣。“宋大城遺址裡,北宋、南宋甕城外磚鋪路面還是歷史的原狀,都是立磚鋪地,不僅路牙嚴整,路面逞中高邊低的弧狀,且磚與磚之間排列整齊,錯落規矩,北宋路面車轍痕跡深凹,路面損壞嚴重,證明了北宋社會安寧,經濟繁榮。南宋路面轍淺,路面平,分明戰亂頻仍,經濟蕭條,人口稀少的原因。”

尋宋江南 | “一年四季轉不厭”,揚州宋韻古建有隻“蜂”和“仙鶴”

一隻“仙鶴”:融合伊斯蘭建築和中國古代建築風格

仙鶴寺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是中國伊斯蘭教著名清真寺,由門廳、禮拜殿、水房、望月亭、誠信堂、陪房等組成。

顧老告訴記者,運河對揚州意義重大,它也是文化交流的廊道。唐代,特別是唐中葉以後,揚州不僅是國內南北水運交通的樞紐,也是國際交往的重要港口,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大食、波斯商人在揚州的貿易活動不斷擴大,並與當地人民相互瞭解、相互信任,建立起融洽的關係,為伊斯蘭教的傳入奠定了基礎。

據《江都縣誌》記載:“清真寺在南門大街,宋西域普哈丁建。”普哈丁身份特殊、地位顯赫,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孫,宋朝時從本國(古稱大食國),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古老文化藝術,傳播伊斯蘭教。

尋宋江南 | “一年四季轉不厭”,揚州宋韻古建有隻“蜂”和“仙鶴”

他在武昌停留期間,對黃鶴樓的古老建築風格極感興趣,更對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讚歎不已,不由激起他對仙鶴的遐想,他帶著這一想法來到揚州,在構寺時既符合伊斯蘭教寺院的要求,又突破阿拉伯圓形穹頂尖拱門等建築特點,大膽地採用中國大屋頂殿宇的建築形式,成為中阿人民友好的象徵。

所以,仙鶴寺融合了伊斯蘭建築和中國古代建築的風格特點,在興建此清真寺時就按仙鶴的形體從“嘴”到“尾”佈局——

大門對面原有照壁牆為“鶴嘴”(1958年拆毀);寺門是仿唐建築,翹角牌樓,猶如鶴首昂起;從寺門至大殿,是一條狹長彎曲的甬道,形似鶴頸;大殿相當於鶴身。大殿南北兩側有飛簷起翹的半亭,如同鶴翼(南側半亭即望月亭,北側半亭已圮);大殿後左右兩側庭院,有古柏兩株,謂之鶴足。殿後原臨河,遍植竹篁,形如鶴尾(填汶河築路後竹篁不存);大殿前,左右兩側各有水井一眼視為鶴目。

另外,因為“仙鶴寺”附近曾有石牌坊“清白流芳”,所以又稱為“清白流芳大寺”。

顧老告訴記者,仙鶴寺主要建築採用中國傳統木建築形式,其佈局為小天井非對稱式,部分裝飾具有伊斯蘭建築特點。寺大門東向,其兩側有明代方形抱鼓石,雕刻植物花紋,左右各異,精美平整。

另外,顧老還表示,提到仙鶴寺就要提到普哈丁墓。普哈丁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來揚州傳教,德祜元年(1275)7月20日病逝於由天津南下回揚州的舟中,後普哈丁被葬於揚州城東古運河東岸高崗並保留至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哈丁墓。

尋宋江南 | “一年四季轉不厭”,揚州宋韻古建有隻“蜂”和“仙鶴”

“普哈丁墓園東北還儲存了一株700多年的宋代古銀杏樹,現在這個季節,正是這株銀杏最美的時候。”顧老告訴記者,普哈丁墓的大門面臨運河,上有“西域先賢普哈丁之墓”石額,沿大門正中拾級而上,即入墓區。墓園東北為磚石結構的普哈丁墓亭,平面呈方形,外為四角攢尖頂,筒瓦屋面,內為磚砌阿拉伯式穹隆頂,四壁開拱門,五級矩形青石層疊式墓塔居中,每層平面雕刻精美的花紋,第三層陽刻庫法體阿拉伯文《古蘭經》章節。西邊有南宋至明代來揚州傳教的阿拉伯人撒敢打、馬哈謨德、展馬陸丁與法納墓亭及明清兩代附葬於此的揚州伊斯蘭教阿訇墓,共有30座墓塔和2通墓碑。

尋宋江南 | “一年四季轉不厭”,揚州宋韻古建有隻“蜂”和“仙鶴”

值得一提的是,普哈丁墓園還有一處宋井,上刻有“皇宋嘉熙肆年庚子(1240)……至節壽昌沙門等”字樣。

尋宋江南 | “一年四季轉不厭”,揚州宋韻古建有隻“蜂”和“仙鶴”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