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正巖茶腹地,再訪慧苑坑,今年的巖茶品質如何?看細節就知道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大魚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沒剩兩天就到五一了,最近感覺,武夷山的人逐漸變多起來。

尤其是到了景區內,更是明顯。

除了三三兩兩,攜老扶幼的遊客,變多起來。

連採茶工也變多了,中午快13點時,遇到一幫採茶阿姨在路邊吃飯、休息、稍作停歇。

過去攀談了兩句,才知道,原來這群阿姨是前兩天剛從鄰市坐動車過來的,阿姨說,她們年年都這個時候過來,這不是這邊要開始採茶了嘛。

沒有錯,最近幾天,隨著正巖各處山場的水仙陸續開始採茶,各家都在忙著安排採茶,對於採茶工的用工需求變多。

採茶忙,做茶忙,是眼下武夷山茶農的真實生活寫照。

正巖水仙,開採了。

然而,提到水仙,重頭戲在慧苑。

為此,我們專門安排了一場慧苑之行。

《2》

早上出發前,多雲,涼爽,不曬不熱,伴有微風。

這種天氣下進山採茶,是很舒服的,不曬也不熱。

開了輛茶農的商務車進景區,一路上,前前後後都是運茶青的車。

有的是迎面馳來,將剛採下來的茶青,送到廠里加工。

有的是緊隨在後,由帶山師傅領著一群採茶工,進山採茶。

停好車後,下車漫步,第一站抵達的是章堂澗。

章堂澗,作為流經慧苑的重要水系,潺潺溪流來到高低落差處,激盪陣陣水聲。換做平常,這裡最多的是嘩啦啦的水流聲。

但是,今天這裡卻格外熱鬧。

在章堂澗標誌性的拱橋處,凹遊客照的人流如梭,基本沒空過。

且,作為走出慧苑的重要站點,當我們在拾階往上時,有不少挑青工已經挑著滿滿一擔子的青葉,穩步下山。

基本上,每隔六、七分鐘,都能邂逅到有人挑青下山。

短短數個小時內,我們究竟邂逅了幾批挑青工,已經記不清準數了。

遊人多,採茶忙,挑青也忙,一路走來,人聲不斷,而鳥叫聲卻很少聽聞,這跟我印象裡熟悉的慧苑坑,可不大一樣。

《3》

因為時間有限,這次再訪慧苑坑,沒有去鬼洞、古井等慧苑深處的山場。

沿著主路線走,穿過章堂澗,到古崖居和鷹嘴巖,接著才是慧苑坑這個偌大山場的最大地標——慧苑寺。

穿過一小段芭蕉樹掩映的小路時,我們還在意猶未盡地討論前面的話題。

不是說水至清則無魚嗎?剛剛溪裡的魚,密密麻麻,多到數都數不過來!

但是這會兒,不太湊巧的是,天公不作美,開始下雨了。

還好,走到這裡,距離慧苑寺已經不遠。

小跑了一段路,就能到寺裡躲雨。

寺院後面是師傅們的菜地,種著豆種著瓜,一旁還有好幾畦綠葉菜。

並且,在樸素的菜地旁,還有“有心人”栽了不少花。有紫色的百合、紅色的朱頂紅、以及“一朵大紅花”(不知花名,暫取的)。

大紅大紫,大俗大雅,倒也應景。

走到後面參觀了一圈,進去求籤。

求今年做茶季,風調雨順。

求今年遇到的好茶,品質更上一層樓。

求親朋好友,以及一直關心我們的茶友朋友們,身體康健,萬事勝意……

《4》

稍事休整後,撐上雨傘,程序繼續。

一場雨,打亂了我們的計劃。

為了穩妥起見,沒有再往慧苑深處走下去。

繼續沿著主路,走去竹窠。

這時,路上的人逐漸變少了。

除了不時遇到一兩波匆忙趕路的遊客外,採茶人少了。

因為,雨天不適合採茶,不然,雨水青的水分含量高,芳香物質含量少,做出來的茶,香氣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抑制。

況且在做茶方面,雨水青不好做。

溼漉漉的雨水青,水分含量高,葉片不幹爽,容易堆積發酵,要趕快攤開出來才行。

同時,在做青方面,不論是適度發酵,還是做青做透,雨水青都遠比普通青葉難加工。

遇上下雨,只能讓人“望茶心嘆”,只能再另外安排採茶時間。

雨中的慧苑,又漸漸安靜下來。人聲少了,交談喧譁的聲音淡了,就顯出山中的靜謐氛圍。豆大的雨點打在傘布上,噼啪-噼啪,聲響格外地有節奏。

《5》

走慧苑出來,走一小段路,就到了竹窠。

竹窠這個山場,在巖茶圈裡小有名氣,這裡產出來的“肉桂”,江湖人稱“豬肉”(與“竹”諧音),風味獨到。

從它的山場環境看,就能知道,這裡的肉桂絕不是霸氣、辛辣、刺激的款型,而是綿柔、淳滑、桂皮香落水明顯、一連喝了數杯茶湯後,又淳又滑的茶湯,滋味端的是美妙非凡,回甘裡帶著花香、桂皮香等,茶香幽而持久,是很雅緻的一種口感風味。

走在一株竹窠肉桂前,打算拍下全景,但跨了一大步走過去,不小心一腳踩在溼泥裡。

原本以為,今天穿的這雙鞋又要“遭殃”了。

但後來發現,情況還好,正巖山場的土壤裡,多風化巖,粘性不重,透氣性強。

即使是下雨天,土層也能像巨大的海綿那樣吸收地表徑流,但卻不會造成地面泥濘。

走了小半天下來,腳底都沒沾上什麼溼泥。

在這點發現下,伸手拍了拍茶樹下的土層,果然手上也不沾溼泥巴。

正巖山場裡的土壤透氣性,可見一斑!

《6》

走到竹窠後,雨點沒有停下的跡象。

於是,打算原路先折返回去。

快回到慧苑寺前,遠遠地,就聽到一聲聲的暮鼓。

廟裡的師傅們,已經開始

做晚

功課了。

在寺後那,又稍微逗留了一會,前前後後共有十多分鐘,也沒有見到一個遊人上山。

看來,這會的時間,已經不早了。

走在下山的路上,腳步不自覺會加快。

剛回到那片能看見芭蕉樹的地方,聽到幾聲微小的聲響。

再往前定睛一看,哇塞,神獸!

這是三隻胖胖的巖雞,尾巴的羽毛長長的,一開始還以為是它的頭部。

但也許是,聽到了人聲走近,它們很快機敏地走散了。

這些年,武夷山景區內,各大山場被我們丈量了無數遍。但這近距離邂逅到巖雞(專業說法是白鷳)的機會,並不多。

推想過去,這三隻白鷳的內心戲,大概在想,還不容易等到人少了,出來覓食吃點魚。但這吃晚飯的時間還被兩腳獸打擾,真掃興……

反倒是,顯得我們有些大驚小怪,在看到“神獸”出沒時,不夠淡定。

古人寫,人閒桂花落,春山夜靜空。

但改成武夷山的版本,應該是,人去花不落,茶山夜靜空。

傍晚時分,人聲少了,但茶山深處,晝伏動物們的熱鬧才剛剛開始!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