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稱霸西戎得益於由余

吸聚人才、使用人才,秦穆公是典型,用了外來人才蹇叔、百里奚、由余等五人,所以“並二十國,遂霸西戎”,為秦始皇吞併天下奠定堅實基礎。

秦穆公稱霸西戎得益於由余

韓派鄭國到秦國修水渠,以此“弱秦”而被發現,因此引發了秦逐客浪潮,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

於是,李斯寫了一篇《諫逐客書》,名垂歷史。

借秦穆公用外來人才稱霸西戎,闡明瞭人才對秦崛起的重要性,“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假虞滅虢”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晉獻公為成就霸業四處征戰。

秦穆公五年(晉獻公二十二年),晉再次借道虞伐虢,冬天滅掉虢,虢公醜跑到了周。

晉軍回師,順便滅掉虞國,俘虜了虞君及其大夫百里奚。

百里奚作了晉國的奴隸。晉獻公的女兒嫁給了秦穆公,百里奚就成了嫁妝到了秦國。百里奚不肯屈就,從秦國逃跑到了宛,在這裡又不小心被楚國鄉下人捆起來了。

跑了一個奴隸而已,秦穆公根本不會在意。但是,當聽說百里奚有才能,是個“賢人”。

秦穆公想重新贖買回來,花錢多了擔心楚國不賣,於是就派人對楚國說:“秦穆公夫人一個陪嫁在楚國,願意用五張羊皮換回來。”

楚國一看五張羊皮的奴隸,還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也沒有仔細想,就答應給了秦。

秦穆公並沒有因為百里奚年紀大,又是奴隸而輕視,回到秦國就給他解除奴隸身份,向他請教治國理政大事。

互相謙虛一番,兩人促膝長談,日以繼夜。秦國那時候處於邊陲之地,且秦穆公祖祖輩輩都是擅長御術的“司機”,百里奚的觀念、策略對於秦來說是先進的。

秦穆公稱霸西戎得益於由余

秦穆公聽了百里奚治國理政的理念覺得大受教育,把秦國政務交給百里奚打理,號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

這個名號有點向晉國,和楚國炫耀的意味。晉國視為奴隸的人,楚國不重視的人,在秦國這裡當了大夫。

百里奚謙讓大夫職位,並向秦穆公推薦了名不見經傳的蹇叔。

“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

秦穆公愛才,聽了百里奚一番話立馬派人到齊國重金聘請蹇叔,並給予高位——“上大夫”。

上文秦穆公派兵偷襲鄭國時,我們知道蹇叔預測到了失敗的結局,並且連失敗地點都有準確預測。

由此,我們知道蹇叔對形勢把握和趨勢分析還是相當準確的。

其實,蹇叔對預期判斷的能力,百里奚十分了解。

百里奚當年想到齊君無知謀個職位,蹇叔不同意,所以百里奚才能避開齊君無知被襲殺災難;

百里奚跑去東周,聽說王頹喜歡牛。上有所好下必所圖,百里奚於是就養牛求取周王頹的喜歡。蹇叔再次阻止,百里奚得以避免鄭、虢伐殺王頹災難;

屢次求職失敗,百里奚最終禁不住功名利祿誘惑,沒聽蹇叔勸告前往了虞國,反而成了晉國俘虜。

至於,蹇叔和百里奚對秦國貢獻,《史記》沒有更多的記載。唯一就是秦穆公攻打鄭國,兩人勸阻未成,結局如同蹇叔所預料一樣。

秦穆公知錯能改,對於襲擊鄭國失敗的三位將軍“素服郊迎”,且“遂復三人官軼如故”。認識到襲擊鄭國是自己決策失誤,並非三位將軍的過失,也沒有因為失敗而冷落三位將軍。

三年後,再派孟明視等帶兵對晉復仇征伐,證明了秦穆公這一招確實有效果。孟明視置之死地而後生,“渡河焚船,大敗晉人”。

從西戎用離間計、美人計詐取由余,也是秦穆公重用人才的又一得意之作。

話說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聽說過由余的賢德才能。安排了幾個外交活動考察由余,發現真如傳聞所說。

秦穆公不僅羨慕,而且眼熱了。“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向內史廖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內史廖給秦穆公出了三招:美人計,麻痺戎王;離間計,讓戎王和由余君臣不和;滯留由余,讓戎王懷疑。

果然,西戎王接受了秦借贈的二八美女,而且個個善舞能歌。戎王愛美人,更愛音樂,就懶得處理朝政了。

秦穆公感覺差不多戎王沉迷於美女、音樂的時候,才放由余回到西戎。

由余也是忠直盡責,屢次直言勸諫,西戎王不要玩物喪志。

戎王根本不搭理,“你小子出差吃喝玩樂,享受夠了耽誤了回來的時期。現在勸我不要玩了。我偏不!”

君臣之間友誼小船有了縫,繼而就是裂痕。

秦穆公恰巧伸出了橄欖枝,由余老弟來我秦國吧。“穆公又數使人間要(偷偷的邀請。要:通邀,間:私下裡。)由余,由余遂去降秦。”

各位注意,司馬遷記錄由余到秦穆公陣營中,用了一個“降”字。由此判斷君臣之間最後是矛盾激化,繼而成仇了。

在由余輔佐下,秦穆公稱霸西戎。秦國偏居西南,東出屢次碰到硬茬。

因為此時東有晉楚齊,都是一方霸主。

至於,來自晉國的人才丕豹、公孫支是晉國內亂,害怕受到株連而逃跑到秦國的。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開疆拓土稱霸西戎值得稱道,尤其是愛惜人才更值得敬佩。

但是,秦國有一惡習——“從死”,活人殉葬。

秦穆公死後帶走了“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

秦穆公稱霸西戎得益於由余

《黃鳥》就是譴責這一惡習,“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愛惜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但帶到地下能發揮多大作用?留給子孫後代不是更好?

秦穆公稱霸西戎得益於由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