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奇襲夏州之後,為何選擇返回河東?

佔領河曲重鎮夏州意味著高歡可以向西聯合靈州的曹泥,並利用阿至羅勢力威脅關晚地區,迫使西魏分兵北防。如此高歡即可以從河曲直接南下關中,也可以利用河曲地區牽制宇文泰軍力以配合主力從河東或河南向關內的進軍。夏州的丟失引起西魏內部的驚慌,宇文泰擔憂高歡繼續南下,招集大臣商議對策,郭賢認為:“高歡兵士雖眾,智勇已竭,策其舉措,必不敢遠來……今上下同心,士民戮力,歡志沮喪,寧敢送死。且豳夏荒阻,千里無煙,縱慾南侵,資糧莫繼。以此而言,不來必矣。”

高歡奇襲夏州之後,為何選擇返回河東?

“資糧莫繼”

道出了高歡此時面臨的最大難題,這也成為高歡佔領夏州之後未能再進一步向南推進的重要原因。經晉陝黃河峽谷運輸是一大困難,誠如辛德勇先生所言此處“河岸險峻,水流瑞急,不太適合大兵團跨越通行”,同樣也會使得後勤補給難以跟上,這便極大限制了高歡在夏州所能駐守的軍力,因而也難以組建大兵團南下關中。而宇文泰也選擇避免分兵北上與高歡在夏州決戰從而使得關中防禦力量下降給高歡以可乘之機。

高歡奇襲夏州之後,為何選擇返回河東?

郭賢強調“豳夏荒阻,千里無煙”,可見就地補給也難以實現。高歡佔領夏州後對其所面臨的問題應當有所認識,此後,高歡的策略改為利用遊牧的阿至羅部族的機動靈活性,招撫宇文泰集團內部勢力,以此削弱西魏。高歡佔領夏州之後,靈州剌史曹泥再次反叛西魏,遣使歸降於高歡。《北史齊神武紀》載:“西魏靈州刺史曹泥與其壻涼州刺史劉豐遣使請內屬,周文圍泥,水灌其城,不沒者四尺。”此時夏州已經在高歡手中,若靈州也丟失,整個河曲都將被高歡佔據,故而宇文泰採取堅決鎮壓措施,派兵圍攻靈州城。

高歡奇襲夏州之後,為何選擇返回河東?

率軍征討

可能就是北道行臺趙善和大都督万俟受洛幹。但宇文泰的這次進攻並不順利,曹泥堅守城池,西魏軍引水灌城也未能攻下,此時高歡又派阿至羅部三萬前往靈州救援,獲馬五十匹,西師乃退,神武率騎迎泥、豐生,拔其遺戶五千以歸。”豐生即劉豐,高歡以阿至羅主力前往救援,便是利用阿至羅部機動靈活性,同時遊牧部族行軍補給問題也好解決一些,而且野戰能力較強強,如此高歡不需動用夏州駐軍便可以解決靈州問題。靈州之圍解除後,高歡主動放棄靈州,胡三省認為:“高歡豈不欲與宇文泰爭靈州哉?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也。”

高歡奇襲夏州之後,為何選擇返回河東?

高歡此時雖佔據著夏州,但在河曲地區軍力有限,難以再分兵拒守靈州,阿至羅部族適合野戰,用以守城則非所任,而且城居也不符合遊牧部族的發展。此後,高歡將曹泥、劉豐以及靈州地方勢力遷往河東,以此削弱西魏在此處的統治氣至此,高歡已經先後遷徙了關陳勢力中的絕豆陵伊利、斛拔彌俄突、曹泥等部眾,同時誘使可朱渾元歸附,並利用阿至羅勢力逼迫万俟普父子東歸,還佔據了河曲地區的夏州,其削弱宇文泰集團的計劃已經取得很大成功,此後便將主攻路線改到河東、河南兩地。

高歡奇襲夏州之後,為何選擇返回河東?

高歡奇襲夏州之後返回河東

以都督張瓊為慰勞大使鎮守夏州,並遷徙夏州部落五千戶東歸,這五千戶應當就是前任夏州刺史斛拔彌俄突所部。高歡佔領夏州之後,宇文泰並未出兵反攻,而是以長孫檢經營夏州,《北史長孫儉傳》載:“轉夏州刺史甚得人和。時西夏州仍未內屬,而東魏遣許和為刺史,檢以信義招之,和乃附。即以儉為西夏州刺史,總統三夏州諸軍事。”長孫儉任夏州刺史時間本傳未說明,只是置於大統元年正月渭州可朱渾元東歸高歡長孫檢受命前往鎮守渭州之後。

高歡奇襲夏州之後,為何選擇返回河東?

最後:

另據《拓踐儉神道碑》,長孫檢“大統元年,授持節、西夏州刺史……五年,遷使持節、鎮東將軍、都督東北三夏州諸軍事、西夏州刺史。”長孫檢於大統元年即已擔任西夏州刺史,但前文論及大統二年高歡襲取西夏州時刺史是斛拔彌俄突,長孫儉所任夏州並非西夏州。西魏曾設定西、東、南三個夏州,東夏州即後來之延州,南夏州後來改為長州氣長孫儉所任當是東、南二夏州之一,據《四部叢刊》初編所收上海涵芬樓藏明東海屠氏刊本《庾子山集》長孫儉所任為“東夏州刺史”,今從東夏州刺史之說。長孫儉大統元年任東夏州刺史,二年,高歡攻佔西夏州,並派許和任夏州刺史,與慰勞大使張瓊一起鎮守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