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商票下手,房地產沒有“大而不倒”!

對商票下手,房地產沒有“大而不倒”!

作者: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李宇嘉

本文共3338字,閱讀需約8分鐘

一石激起千層浪,數家大開發商被曝商票逾期後,商票融資這個灰色的渠道,開始浮出水面,開發商透過這個隱秘的資金池來變相融資,也大白於天下,背後則是地產商“大而不倒”在作祟。監管迅速跟上

,“三道紅線”要求將商票納入

,打破資金池就是打破“大而不倒”。

01

“大而不倒”下的債務操作

這兩年,地產界有一個新現象,資金鍊緊張到奔潰,絕不是中小開發商的專利,大開發商也有這毛病,這讓我堅強的理論碎了一地。我一直認為,地產行業的亂象,在於集中度不夠。大房企承擔的社會責任多(你看看年報就知道),市場份額集中到大房企後,整個市場就規範了。

直到近期,有些房企負面事件不斷,拆東牆、補西牆,讓我不得不自我否定、面壁反思。我把這幾年的報道歸攏了一下、思考了一下,重新修正了自己的觀點:

開發商一旦太大了,就會利用規模優勢,向上要挾政府,中間要挾整個供應鏈,向下要挾百姓,即大而不倒。

比如,不救我,對當地正在施工的專案,當地就業、民生、投資、銀行貸款等,會造成巨大沖擊!同時,房地產對於地方增長、財政、民生之極端重要性,也造成了或輕或重的隱性擔保,也給地產商“大而不倒”創造了客觀條件,助長了高槓杆操作,常態化的資金鍊緊張。

對商票下手,房地產沒有“大而不倒”!

圖:75家樣本房企2019-2020年“三道紅線”達標數量

但是,“三道紅線”倒逼開發商降槓桿,銀行搞貸款集中度管理,從銀行融資有上限制約。於是,開發商開始搞財務運作,比如藉助債務出表、明股實債等,讓淨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達標(上圖)。但其實,高槓杆遊戲未有明顯改觀,甚至近期還爆出了更加危險的債務操控。

這就是新型的灰色融資模式——商票。

既然銀行不給融資,“三道紅線”半年考核到了,而境內外債務還要還,發債的成本又太高,手上沒錢,怎麼騰挪呢?就以拖欠供應商貨款來償債、降低有息負債、應對“三道紅線”考核。

近期,有的企業“三道紅線”達標,就靠這個。

但監管升級如影隨形,把這個漏洞堵上了。

對商票下手,房地產沒有“大而不倒”!

02

被逼在牆角的供應商

由企業簽發並承兌的商業承兌匯票(簡稱商票),非主流信用。因為,我們只相信政府信用、銀行信用。但

為了融資,開發商只能開出高收益率

,比如70元的貨款,開發商開出100元面值的商票。所以,不到萬一,沒哪家企業簽發商票。但現實中,供應商弱勢,不得不接受商票。

一般來講,先透過結算賬期(3-6個月)拖欠一段時間。賬期到了,再簽發6-12個月的商票。甚至,除了貨款下的貿易商票外,還有單純融資目的的融資商票,後者的風險更大。一旦弱勢了,拖欠就常態化了,甚至變成了融資渠道,久而久之,就異化為對整個供應鏈的掌控。

掌控供應鏈,有天然優勢。

因為,沒有哪個行業像地產一樣,客單價那麼大(1套房子動輒數百萬);沒有哪個行業像地產一樣,能集中如此大規模的資本和資源。因此,對建築、建材、傢俱電器和裝飾等行業來說,大開發商的集中採購、戰略採購,絕對不能錯過的。越大的房企,供應商的依賴度越大。

掌控整個供應鏈,這是很多房企都在乾的事

,比如總包先墊款、供應鏈ABS、集採拉長賬期等。但一般來說,結算週期都比較短。畢竟,下面都是各班組、農民工兄弟、中小企業,拖得太長不好。但資金鍊太緊張了,外債欠不得,影響評級和再融資,那就把供應商逼到牆角吧!

大家知道,“三道紅線”是硬指標,國家明確大房企三個指標2023年要達標,分階段有目標,比如有一個指標要在上半年轉綠。那麼,有的房企是怎麼降負債的呢?資本市場上負債(境內外債券)不能拖,銀行貸款也不能無限制展期,那就拖欠供應商的貨款,形成應付賬款和票據。

甚至,日常營運資金,也來自拖欠供應商的資金。對外,我就不斷地說,我的有息負債降了多少多少,偷換概念(貌似無息負債不用還似的)。對供應商的拖欠,已經被內定為我的家務事了,大家可以忽略。表面看,我的負債率下降了,但這是以拖欠上下游資金換來的。

拉長結算週期,獲得一筆免費的資金。

資金鍊緊張到一定程度,才會用商票融資。在此之前,開發商有幾個選擇,一是大尺度打折賣房。因為,從2020年開始,商品房銷售回款佔資金來源50%以上。

未來,貸款集中度管理日益嚴格,發債成本越來越高,資管新規下控制信託、私募等融資,

回款越來越重要。

對商票下手,房地產沒有“大而不倒”!

圖:

銷售回款佔開發商資金來源的比例(%)

這麼看的話,估計

降價潮一波接一波!

03

粉飾來的太平

除了大尺度打折外,還有股權融資,這是無成本、不要還的融資。多元化轉型,近年來開發商都這麼幹,有的開發商有N個轉型方向,但這些年發現,N個平臺沒看到多少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出,但IPO、引入戰投等卻很頻繁。顯然,這些所謂的產業平臺,都是融資的工具。

現在,

外有債務到期,內有“三道紅線”降檔的承諾,資金鍊緊張到了極致,只有反向操作了,賣股權。

近期到期的N筆債券,部分資金就是銷售房子來的,另一部分資金是賣股權來的。除了賣股權以外,那些沒上市的平臺,趕快搞上市,拿錢來用用,這是哪門子多元化轉型?

大而不倒,過去有很多合作銀行,很多銀團貸款,大家都往上湊,年度融資戰略會熱熱鬧鬧。但現在,大規模展期和拖欠,銀行也怕了,這裡面有很大比例還是高成本的信託資金。現在,銀保監嚴控地產貸款集中度,你不還貸款,銀行額度騰挪不出來,集中度降不下來。

這不是坑銀行嗎?

大而不倒,另一個表現就是強公關,比如對各路媒體平臺屠版,對沒有實質性內容的所謂戰略合作、對企業的所謂正面訊息,自媒體和大平臺的報道像蝗蟲一樣密密麻麻,給人以安全健康、太平盛世的感覺。財報出來了,對任何改善的點,一眾水軍就大肆地往死裡吹噓。

對外報道,社會責任槓槓的。企業的策略很清晰,對上負責好了,就認為安全了。自然,對下就敢隨意亂來,甚至是要挾,因為任何負面都可以擺平,傳遞不出來。比如,對供應商的拖欠,你根本無法在媒體端看到,形不成輿論的力量,自然就無法對這種行為有制約。

當然,把人逼急了,那也會出來呼救。

04

絕無免死金牌

不久前,某某企業IPO未果,再往前,萬億的海航破產,說明了什麼,所謂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就是個偽命題。對於地產來說,更是如此。過去,地方政府為了賣地、為了開發投資,對房地產隱性擔保,銀行為了賺錢,也很中意地產貸款,老百姓買房則轟轟烈烈。

房企做的,就是把各方連結起來,最終形成閉環,其實就是資源整合和資本運作,這也恰恰是資本鍍金時代的一般操作。開發商都是這麼玩兒的,但有的玩過度了。別人開始向城市發展、運營、建設,新區開發和城鎮化,智慧城市和社群轉型了,而有的在資本運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房地產銷售額由2001年的4600億,幹到2020年的17萬億,20年翻了37倍,就是這麼來的,給人的感覺,地產真得是“大而不倒”。但現在,就算倒下了,地產行業該咋轉還是咋轉,地該咋賣還是咋賣。而且,手上的專案會給到其他開發商,繼續完成沒幹好的事業——蓋房子。

更關鍵的是,

房地產“大而不倒”,扇起的蝴蝶效應,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任何負面報道,對整個行業、對金融系統、資本市場、對市場預期等,都是巨大沖擊。但不要以為,大就可以綁架金融系統,倒下了,地還是那塊地,沒蓋好的房子,別人來繼續蓋,金融同樣完好無損。

對商票下手,房地產沒有“大而不倒”!

所以,

所謂的地產商“大而不倒”,就是個偽命題,也絕無免死金牌。

當然,陷入困境的開發商,還未到山窮水盡之時。接下來,該咋幹呢?賣地、賣專案。既然手上地多、在建專案多,那就賣掉。這幾年,地價上升不少、房價也漲了,只要價格合適,還是有人願意接盤的,但最大的障礙就是,放棄基於“大而不倒”的心理優勢,以及這種優勢下對供應鏈的掌控快感。

從高位不勝寒的位置上下來,做些踏踏實實的事情,既向上負責、更向下負責,對產業鏈和老百姓負責,做到“好而不倒”,這個才更靠譜,總比現在活得心驚肉跳好些吧。怕就怕,抱著僥倖心理,抱著“大而不倒”的思維。到這個份上了,還是覺得,自己倒下去影響太大。

本質上,還是享受慣了“大而不倒”那種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感覺,從神壇上下不來了。現在還有機會,如果執迷不悟,拿舊邏輯看待新形勢,而無視償債高峰、三道紅線倒逼、貸款集中度管理、信託新政等,就像海航一樣,倒下也不奇怪,專案繼續開發,太陽從東方升起。

特別宣告:

—— END——

對商票下手,房地產沒有“大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