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標準的儒學思想限制了王陽明和他的心血發展

明代的儒學學術流派之爭多數是理學和心學之爭。在談論這個事情之前必須得說,這裡的理學和心學都是屬於宋代程朱理學範疇之下的產物,心學並非是理學的對立面,而是另外一種解讀方式,而心學的代表人物就是陸九淵和王陽明。

王陽明對於明代中後期的儒學貢獻是很大的。從他提出“致良知”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將儒學從單一的“存天理,滅人慾”給調整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對於儒學來說,這一點點的變通,讓之前幾百年對於孔子和孟子無止境的追捧,聖人化的概述產生了些鬆動的跡象。

雙重標準的儒學思想限制了王陽明和他的心血發展

王陽明心學的理念和朱熹提倡的理學是有一些不同的,理學過於地追求格物,格盡天下事物,而到了王陽明這裡,追求的就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準繩,也就是良知。這裡和後來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不一樣的。

說回“致良知”,王陽明在解讀它的時候還引用了《大學》中的格物致知,將良知等同於知。這樣一來,普通人內心中的道德準繩是大於所謂的天理的,好像也就沒有那麼冷冰冰了。再者,就是知行合一的出現,對於儒生的道德要求就是良知與行動的統一,違背這個也就不再是君子了。

雙重標準的儒學思想限制了王陽明和他的心血發展

王陽明的誕生,事實上是改變了明朝中後期的儒學風尚,也算是一定範圍內的破除思想枷鎖,解放天性,廢除禮教壓制。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明朝的發展中發現,這樣的力度顯然是不夠的。封建禮教依然壓迫著人們,而王陽明以及心學一派的儒生近乎無力抵抗。這其實和儒學天然的劣根性是相關的。

金海峰教授解讀儒家經典《大學》

學到知識

購買專欄

儒學對於很多事物都是有包容的,比如之前的道家學說和佛門,王陽明本人就深受禪宗影響。但說回來這種包容是極度受限的,也就是儒家接納的是讓儒家學說更進一步的內容,而非對其根源有矛盾的內容,如果在儒學存在與否的問題上產生矛盾,就會反過來影響其他思想。

雙重標準的儒學思想限制了王陽明和他的心血發展

儒家對於仁愛的理解,以及儒家對於階級、禮教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限制了心學發展的最後一道枷鎖。舉個簡單的例子,儒家講究的仁愛,君子必須遵守道德標準,去尊老愛幼,忠君愛國,但如果出現矛盾,你必須帶兵打仗去迎戰敵國,這時候出現了老和幼又該怎麼辦?這也就是儒家由近及遠的愛,說透徹點就是雙標的愛,他的仁愛建立在封建等級上。這是王陽明無論如何也無法撼動的。

心學的發展隨著明朝的逐步走向滅亡而衰落,當時的中國需要的是更加集中的禮教體系來讓新的皇族站穩腳跟。所以心學的落寞是註定的,然而王陽明的思想是不會被淘汰的。無論清朝還是現在,我們都能從王陽明的思想中找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讓自己變得更好。

中國人的人生哲學

學到知識

購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