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方遷徙到南方的客家人,生活習慣發生了哪些變化?

博白客家人是中國漢族的一支,遷徙到邊遠地區後,生活其實比較艱苦,當北方的漢族人流徙到南方地區後,他們熟悉的麵食就變成了飯食,不僅如此,由於技術、土地的限制,糧食也是不足的,所以要配以大量的雜糧食用。客家人有八月十五食芋艿的習俗,為的是祭祀月神,但就算是這樣的節日,也吃不上完全的細糧,還是粗糧,最後甚至成了一個習俗,可見在相當漫長的時間裡,客家人的生活都是比較艱苦的。

老一輩的客家人回憶,只有在年三十的時候,才會吃上一頓包飯,平時都是雜糧配點米飯,比如紅薯飯、南瓜飯等等。

從北方遷徙到南方的客家人,生活習慣發生了哪些變化?

客家人特別喜歡喝粥,吃撈飯,不喜歡吃乾巴巴的蒸飯,因為他們生活在熱帶山區,每天勞作回來身上出了一身的汗,水分流失嚴重,所以特別愛喝點什麼,喝粥也好,沒有粥也一定要配上湯,不管是春節還是宴飲,湯都是少不了的。

在南方,糯米作為一種典型的作物,也深深地影響了客家人的飲食,糯米又黏又甜,可以做餈粑,還可以做“落水餃”。落水餃一般是冬至的時候吃的,在客家,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其象徵著一年辛勞的農事結束,新的一年即將開始,這時,客家人就會做落水餃,全家一起吃。這落水餃並不是麵食,而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因為客家人生活的地方,並不適合種小麥,但他們又不願捨棄吃餃子的習俗,畢竟在他們心中,吃餃子代表著闔家團圓。

從北方遷徙到南方的客家人,生活習慣發生了哪些變化?

那這落水餃該怎麼做呢?一共分為兩步,首先,先把蔥薑蒜剁碎,肉也剁碎,分別炒熟,然後將糯米粉放到水中煮熟,加入生糯米粉,搓成團,放入餡,團成一個圓球狀,下到水裡,下的時候就像落水一樣,雖然形狀並不像餃子,可在客家人眼裡,這就相當於吃了餃子了。中國南北冬至的時候風俗不同,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而客家人吃的是形狀像湯圓,味道像餃子的“落水餃”,這是他們自己發明的,是眷戀故土、緬懷祖先的表現。

除此之外,客家人還用糯米釀酒,釀成的糯米酒口感甘甜。除了糯米酒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酒,名叫“六師肉酒”,就是將豬的六種內臟——豬肺、豬肝、豬腸、豬腰、豬腎、豬心,燙熟之後放到酒裡浸泡,紀念宗族的先祖。這種泡過的肉酒,據說香脆可口,味道清甜,是接待客人的好酒,因為當地人認為禽獸的精華部分都在肺、肝、腰這些上面,所以把它們拿來泡酒,客人喝一口,也代表嚐到這些精華了。這種酒一般是要敬給老人喝的,代表著敬老的風俗。不過,這種肉酒並不是客家人發明的,而是受到了當地壯族的影響。

從北方遷徙到南方的客家人,生活習慣發生了哪些變化?

客家人中有一句俗語:“冬至魚生、夏至狗”,這表明客家人是吃狗肉的,但是還有一些客家人不吃狗肉,不吃狗肉也是受了壯族的影響。壯族有一則傳說,叫《母狗墳》,說的是一個母親逃難回來,看見一隻母狗喂自己的孩子,孩子才得以存活下來,於是她將狗和孩子抱回家中,將孩子撫養長大,母狗死去後,還為它建了一個墳墓,囑咐呂姓後人永遠不要吃狗肉。所以才有了不吃狗肉的習俗。

還有“老鼠拱被胎”,由豬網油、豬肝、瘦肉製作而成,因形似老鼠拱備胎而得名。食用豬網油原先是百越族的習俗,但因為豬網油油多、滑膩、口感好,對常年少油的客家人來說很有誘惑力,所以也逐漸被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