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農村,一座清代武進士豪宅,建築佈局巧妙,堪稱古建精品

聚奎堡(尤溪)

聚奎堡坐落在客家人聚居地福建三明尤溪縣中仙西華村,因人才輩出而得名,是清同治七年(1868)武進士陳文輝的宅第。始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東西長60餘米,南北闊約57米,依地勢而建,略有落差。遠遠望去,青瓦屋頂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數十個風火牆高高聳起,氣勢宏偉。

福建三明農村,一座清代武進士豪宅,建築佈局巧妙,堪稱古建精品

晚清時期土匪橫行,家家自危,經官府允許,聚奎堡始築圍牆為土堡,歷時27年,尚未完工又遭匪盜焚燒。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復建,佔地6552平方米,內有大小房間200餘間,水井5個,藏物窖2個,射擊孔60個,瞭望窗80個,集居住、禦敵於一體,是以圍牆式土樓與廳堂為中心結合的院落式民居。2000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三明農村,一座清代武進士豪宅,建築佈局巧妙,堪稱古建精品

聚奎堡東西走向依次為露埕、正門、中堂、正堂、後堂。堂與堂之間闢有天井。因地形所限,中軸線上兩邊大小不等,呈北寬南窄之勢。寨前中央及東北角各闢有一門,大門外有上下兩個露埕。埕上原豎有3對旗杆,杆柱部分用長1。8米、寬0。45米的青石板旗杆夾固定。現僅存同治年間立的高20餘米的旗杆一根和光緒年間立的旗杆夾一對。

福建三明農村,一座清代武進士豪宅,建築佈局巧妙,堪稱古建精品

過露埕而上,迎面的是聚奎堡雄偉的牆體。牆體堅固厚實,最厚處達3米,下部用不規則的毛石壘築成高出地表約5米的臺基,上層用山土夯實而成。牆上層高約3米處由內往外縮成“L”形,成為二樓走廊,繞城堡一週。一是節約樓板木料;二是在二樓走動巡邏時不易發出聲響;三是便於對外射擊操作。

福建三明農村,一座清代武進士豪宅,建築佈局巧妙,堪稱古建精品

牆體正門上方鑲嵌“聚奎堡”3個黑色大字,門洞以長方形條石架構而成,大門用堅硬的木頭包以鐵皮開在牆體的中線,門洞上方鑿有多個角度不同的管錐狀瞭望孔直通樓上,類似現代住宅的“貓眼”功能。遇有外敵入侵撬門時,既可作為觀察孔,又可向孔內傾倒有毒液體和開水,以擊退來犯之敵,易守難攻。土石結合的牆體堅固耐久,封閉式的四周堡牆,具有良好的防寒隔熱的功能,又能抵禦盜匪入侵。

福建三明農村,一座清代武進士豪宅,建築佈局巧妙,堪稱古建精品

福建三明農村,一座清代武進士豪宅,建築佈局巧妙,堪稱古建精品

從正門而入,堡內院落參差,古樸粗獷。在中軸線上左右對稱排列廳堂,主廳堂處於宅院的中心部位,左右屋舍規整對稱,主次分明。堂與堂之間依山勢排列,層層遞升,使空間佈局具有起伏變化和富有節奏感。通廊迂迴曲折,天井庭院幽深規整,互相滲透且又襯托過渡把聚奎堡建築連成一個有機整體,並顯得靈活多變。

福建三明農村,一座清代武進士豪宅,建築佈局巧妙,堪稱古建精品

福建三明農村,一座清代武進士豪宅,建築佈局巧妙,堪稱古建精品

堡內築有兩豎三橫的封火牆,把整個建築分隔成相對獨立的區域。風火牆高出瓦屋面約1。2米,區與區之間各闢有門,並事先在門旁堆放預製好的,長短規範的陰乾土坯,以便失火時堵塞火路。天井內備有多個用整塊青石雕鑿而成的蓄水池,常年蓄有消防用水,以備滅火之用。現存堂內大廳上有道光、光緒年間立的“貢元”、“文魁”、“璧水聲光”匾額5塊。

福建三明農村,一座清代武進士豪宅,建築佈局巧妙,堪稱古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