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在當下,尤其近十年的壽山石雕界,獸鈕的雕刻可謂當之無愧的主流。人們對古獸雕刻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深入與細化,甚至脫離壽山石材質,逐步邁入純雕刻造型藝術的領域。這未嘗不是一種探索,但是這與張純連心中的壽山石雕刻創作無論思路抑或手法都大相徑庭。在張純連眼中,壽山石材質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創作應在合理構思與處理材質的前提下進行,最終成品的效果才是天人合一的。然而,雖然壽山石雕行業一直流傳有“一相頂九工”的說法,卻多流於泛泛,大家更習慣於程式化的複製,而非別出心裁的創作。

有鑑於以上種種,張純連針對業界現狀,結合自身的從藝經歷,摸索出了一套場景式印鈕、圓雕創作體系,並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及完善這一創作理念,以期達到“情景交融,自有天地,刀出有典”的境界。

隨著當下收藏群體素質的提高,人們對雕刻題材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深度與內涵的作品,在今天會更受收藏家與市場的喜愛,這對從藝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閒暇之餘,張純連都會抽空逛海內外各大博物館,在飽覽器物的同時,對其背後的文化與歷史深入瞭解。同時,張純連也經常從傳統中找尋創作的靈感,除了常見的仙佛人物的題材外,一些人文題材的石雕同樣是張純連的創作重點。其中既有表現羲之愛鵝、東坡硯、米芾愛石等歷史掌故的作品,也有張純連從“閒來無事多看雲”、“揚州鶴背騎來慣”等詩詞歌賦中汲取的靈感。這些文氣十足的題材頗受行家及藏家的認可。

張純連認為,中國千年文化歷史,還有太多的典故題材可以挖掘。壽山石作為一個傳統的收藏門類,傳統的題材雖更符合壽山石的氣質,也深受收藏玩家的喜愛,但是生活化現代化的題材也應該去創新和嘗試。回顧百年曆史,老前輩也是在前人的指引下不斷創新不斷挖掘,守住傳統的根,不偏離壽山石的傳統,壽山石的發展才能更加健康有活力的百花齊放。

/部分作品欣賞

/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故宮舊藏壽山石璽印眾多,其中老性紅花芙蓉石品氣質與宮廷紅壽山相近,且有大材,正好可以讓我嘗試"群螭鈕"這一題材。在創作的過程中,參考了宮廷舊物的佈局,也加入了當代壽山石雕的取巧手法,和更為靈動的現代螭龍之造型,在致敬經典的同時,沒有忽視作為一名手藝人對雕刻的個人理解與表達。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隨著收藏群體向年輕、高學歷人群發展,壽山石雕刻者也隨之面臨全新的挑戰。一些更具文人氣息,或富有歷史、藝術以及宗教題材的擺件作品,相較過去以民俗題材為主的壽山石擺件創作,顯然更受市場、收藏家的青睞,而我的這件作品《九應真》,便是在這種環境背景下進行主題創作的。為了創作好這件作品,我進行了詳盡的資料蒐集與整理。九應真乃民間約定俗成,並無明確出典,然並不跳脫八百羅漢相之藩籬。應真雖與我們熟知的羅漢同出而異名,但相較羅漢,畢竟更為接近佛教的發源文化,故就雕刻人物的主體,不僅應更加高古,細節的刻畫也應更具印歐人種的特徵。我雕刻參考的資料,不僅限於八十七神仙卷等古畫,以及傳統的經典中國石刻,也參考了印度、尼泊爾的造像藝術,乃至經典的健陀羅石刻造像,以期作品能呈現於觀者一種淡淡的疏離感,進而讓人耳目一新。輔以典籍中各種珍禽靈獸,在豐富了作品內容的同時,更深化了作品主題。而在雕刻過程中,用俏色巧雕“分色”的手法,使人物與神獸的佈局更為清晰,也很好的利用了旗降石顏色濃郁且分明的特色,使得一件珍惜且貴重的“旗山之王”璞石,煥發出了全新的人物藝術內涵。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德化白瓷的仙佛人物造像自明代已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並誕生了如何朝宗這般留名青史的大師,也是我們當代手工藝人師法的營養源泉。我自2020年去德化學習後,便為其神乎其技的白瓷人物所震撼,並嘗試融匯進我個人的創作中。適逢遇到一塊難得的上洞白芙蓉原石,材料周正,質地上佳,是進行人物造像創作的良材。而在雕刻創作的過程中,也很大程度上擯棄了以往壽山石雕依形而做,誇張的造形習氣,較為嚴謹的依照傳統人物造像的比例要求,以及對稱性特點,進行造形與創作,最終作品呈現出了迥異於過去人物雕刻的莊嚴氣度,不得不說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這件作品還是原石狀態的時候,裹著均勻且厚重的黃色石皮,僅從"開窗”部分可以看到內部凝結的質地與飽和的顏色,而田黃原始外形周正飽滿,就如一個天然木魚,創作了木魚的題材,無論顏色及外形都頗為契合。而當剔除部分石皮,顯露肉質之後,上等田黃濃郁飽和,黃中透紅的橘皮黃色,與凝靈溫潤的質感躍然石上,令人垂涎欲滴。在雕刻的最後,利用石皮浮雕弘一大師的詩句,更是昇華了整件作品的禪意。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最上等的田黃往往只需要簡單的雕刻,這枚產自壽山下坂的上等田黃石,在原石時,除了明亮濃郁的黃色,依稀可見的石皮,最為亮眼的應該要數石材的外形。原石兩個最大的對面平行,幾乎就是一枚自然形田黃扁方章,在經過簡單的裁切讓它更接近章形後,我僅勾畫了簡單的雲紋,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材料,並體現了田黃天工造物所呈現的質地與顏色之大美。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汶洋石堪稱壽山自荔枝洞石後品相最完整,質地最純美的山坑石品種。這枚汶洋章胚時為黃色正巧,且黃色部分透亮,設計的時候堪為“石眼”。琴高跨鯉描繪了傳說中漢代一位近乎仙人的傳奇人物琴高,跨著鯉魚自由入水取龍子的場景。既為仙人,骨相必也與眾不同,在雕刻的時候,適當的誇張了人物的額頭,並利用黃巧強化了這一效果,頗為出彩。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壽山瑪瑙凍石《牧童》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壽山銀裹金田黃凍石《禪》

個人

簡介

張純連|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張純連,1979生,福州市閩侯人。師從馮志傑,擅長田黃圓雕,人物,古獸印鈕等,其技法精湛,刀法古拙,尤其善於利用巧色。作品多次獲國家級,省級大獎。

2014年,作品《指日高升》獲第十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5,年作品《祥龍戲珠》獲第十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9,年作品《如意觀音》被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收;

2019,年作品《海底世界》被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收藏;

2020年,作品《九獅鈕》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神工杯“金獎”;

2020年,作品石雕《九獅鈕》方章、石雕《盛世祥龍鈕》方章分別獲得國家外觀設計專利。

現為(國家)二級技師,福州市名藝人,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