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蒸汽機車已經拉響汽笛,它將穿過這座古老的城市

有人評論說片中人物的塑造都比較平面,對於這樣一個主打3D和視覺效果的片子來說,人物塑造成這個程度已經可以了,至少每個人都有讓人能夠認同的點。對於雨果,是孤兒的那種孤單,又執著地要透過修好機器人來和逝去的父親相連;對於女孩伊莎貝拉,也有孤單,還有一種好人家女孩生活規矩平淡又讀多了書,渴望自己的生活也能發生點什麼的好奇心,當然也有善良,但好奇心是壓倒性的;還有老喬治的倔強和糾結。

《雨果》:蒸汽機車已經拉響汽笛,它將穿過這座古老的城市

不過這部片子真正讓我震撼的不只這些情節。電影這種東西,是大眾娛樂,就像第一部電影是火車進站一樣,先是感官刺激,然後才有美學。或者說,這種美學本來就是建築在技術之上的。但如果在技術之上,技術背後,還有些更深層的東西,讓人在那些感官刺激已經被遺忘之後,想起來心裡還有溫暖、感動,頭腦中還有一些思考,就是賺的了。

《雨果》:蒸汽機車已經拉響汽笛,它將穿過這座古老的城市

感動的是,即使是像機械論這樣一種思想,也需要某種類似於信心的東西來維繫。小雨果並沒有看到他和這個世界有什麼聯絡,孤單的他被世界拋棄了,他無依無靠,但是他就是堅信自己像一個零件一樣有價值,甚至告訴伊莎貝拉她也如此。

《雨果》:蒸汽機車已經拉響汽笛,它將穿過這座古老的城市

我特別喜歡這個片子中的兒童視角。雨果透過大鐘觀看世界,那個研究電影的專家在小時候參觀老喬治的片場,也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造夢的工廠;老喬治在當年拍電影的時候也是一顆孩子的做夢的心。

《雨果》:蒸汽機車已經拉響汽笛,它將穿過這座古老的城市

其實造夢的並不是片場,而是人的心靈,那種孩子般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創造力,讓儒勒。凡爾納透過文字、老喬治透過電影、美國人透過機器,把人射向了月球。

《雨果》:蒸汽機車已經拉響汽笛,它將穿過這座古老的城市

仔細想想,這個夢境的恐怖,來源於那種世界僅有機器的可怕。小雨果那一晚,是在等著第二天改變自己命運的一場會見,而內心又害怕再次被拒絕和傷害,而如果那樣,他就和小機器人一樣,徹骨地孤單了。他喜歡鐘錶、機械,是因為父親的緣故;如果沒有愛,齒輪轉動就不再美好,而是成了噩夢。好在,雖然經歷一番波折,但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家,被老喬治收養,再也不用擔心被關進孤兒院了

《雨果》:蒸汽機車已經拉響汽笛,它將穿過這座古老的城市

這一系列人物生活的轉變,看了之後讓人覺得內心很柔軟。配合影片整體的氣氛、色調,帶有一種淡淡的、法國味道的詩意,有點古舊和潮溼,有點憂傷、有點陰鬱,又有一種浪漫和暖暖的溫情。

《雨果》:蒸汽機車已經拉響汽笛, 它將穿過這座古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