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民俗學習:峇峇孃惹文化

2018年6月來到馬六甲,我第一次接觸峇峇孃惹文化,是從他們的食物煎蕊開始的。

大馬民俗學習:峇峇孃惹文化

煎蕊是一種甜品,用椰糖、綠的白的涼粉、榴蓮冰淇淋等製成。一端上來,我就感受到了濃郁的東南亞味道——又香又甜、又冰又滑!

甜品店老闆是一位50多歲的高個子眼鏡男,藍色的T恤,發白的牛仔褲,看起來很乾練。帶我們來的朋友跟他似乎很熟悉,於是老闆過來跟我們打招呼。自我介紹的時候,他用流利的華語說:我出生於峇峇孃惹家庭,和他是華校同學……

等等!峇峇孃惹家庭?什麼是峇峇孃惹?這位老闆看起來和我們並沒有什麼兩樣啊?

朋友後來解釋道:峇峇孃惹是華人和馬來人結婚生的後代,他們的祖先是15到17世紀之間開始定居在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緬甸一帶。他們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哦,原來峇峇孃惹就是華馬混血兒呀!

大馬民俗學習:峇峇孃惹文化

老照片:一對壁人兒!

不對呀!我突然想到:不是說大部分華族青年不願意和馬來人結婚的嗎?

因為我看過一個資料,說有幾個原因,使華人不願意選擇跟馬來人結婚:

1)婚後那就要轉信伊斯蘭教;

2)如果再轉信其它宗教的話,按照伊斯蘭教教義,你的財產只能放棄,由同一信仰的人來繼承,那麼你的財產只能留給你的馬來配偶一方的家庭成員。哪怕是你的親生父母,如果他們不跟著信伊斯蘭教的話,也不能碰你的財產。還有就是,你的財產,在你結婚後自動變成你和你馬來人配偶一方家庭的共同財產!

3)馬來人是可以取四個老婆的,如果是華人女生和馬來人男生交往,家裡人會更緊張,因為這邊華人都是一夫一妻制的!

看我一直在“刨根問底”,朋友招架不住了,說“我也不太清楚,大概以前沒這麼嚴格吧?”

我不死心,回到酒店,我趕緊上網搜尋:

1641~1824年荷蘭人統治時期,蘇門答臘島的馬達族女奴(馬來族支系)來到馬六甲定居,她們並非全都是回教徒。

華人男子和馬達族女子結婚後,依然供奉華人祖先,靈位神明是民間信仰的天宮,而且按照華人傳統給孩子取名字——他們頑強地保留華族的傳統文化,受本地文化影響的只是在食物、衣服方面,相當特立獨行,建立了馬來西亞獨具特色的文化。

——所以,峇峇孃惹文化是中華文化和當地文化融合產生的新意文化,核心是華人的傳統價值觀與習俗。他們頑強地保留下來,一代一代相傳下去!

現在我明白了,峇峇孃惹是華人和馬達族人的後代,所以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沒有信伊斯蘭教,依然遵從中國傳統文化。

娘惹菜在馬來西亞非常出名,主要源於馬達族女子秀外慧中,為了能隨時烹煮出適合家人口味的食物,一個娘惹家庭的廚房裡都會備有各種不同的香料,例如:小蔥頭、蒜頭、姜、南姜、山姜、香茅、香花菜(姜花)、辣椒、薄荷葉、亞參膏、峇拉煎、肉桂、蘭花、酸柑、班蘭葉…… 等等。 而材料方面,一般雞鴨、牛羊、海鮮及蔬菜,都是做菜時會用到的。

叻沙,也是娘惹菜當中很出名的一道米粉,以鮮魚、亞參汁以及傳統秘方熬製而成的美妙湯頭,口味偏甜酸辣,是許多本地人消暑解熱的心頭好。

大馬民俗學習:峇峇孃惹文化

叻沙,獨特的味道!

色彩繽紛的娘惹糕也很好吃,娘惹糕為娘惹糕點的總稱,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及泰國南部一帶,其種類及口味繁多,有蒸、炸、烤、甜、鹹、辣等,主要製作原料為糯米、米、木薯粉等,並依照不同的口味新增不同的特殊材料,如班蘭、椰漿、椰絲、綠豆泥、紅豆泥、花生粉、椰糖、叄巴等。

大馬民俗學習:峇峇孃惹文化

色彩豔麗的娘惹糕,取自天然植物色素

娘惹食品太多了,不能一一道盡。

下面說一說我們到娘惹博物館參觀的感受吧:

這是生活了四代人的峇峇孃惹家庭,他們最早做香料起家。

大馬民俗學習:峇峇孃惹文化

餐廳

走進大院,我以為自己來到了北京的大戶人家!古色古香的木傢俱,鏤空的瓷器,精緻的掛畫……看得我眼花繚亂!

雖然峇峇孃惹文化屬夕陽文化,但我內心依然對他們充滿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