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汝瓷:從汝州的六尺衚衕說汝瓷

仁義一詞說起來彷彿帶著點江湖氣息的俠肝義膽,但似乎又多了些人性的柔軟。我們的民族是向來是個不缺血性亦充滿人性的民族,自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仁、義、禮、智、信,把仁放在首位,由此可見中國人的品性。

今天我們來到汝州市聞名的“仁義衚衕”,從十字街沿著中大街正東,不一會就到了這裡。我看到這個小衚衕的時候,腦海裡首先想到了小時候讀過一首詩,朗朗上口,現在讀來仍然是一段非常有故事性的佳話。

宋道汝瓷:從汝州的六尺衚衕說汝瓷

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相傳清朝的時候,我國汝州的一個縣城,有兩戶人家因為蓋房子壘夥牆,爭執不下,其中一家人的長輩在朝堂做官,他們憤憤不平的把蓋房子的事寫在家書中,希望能託長輩官威把蓋房子的事情解決掉。結果,這家做官的人收到來自京城的回信,信中就是那首短詩。

這家人體會到來自家中長者的寬懷和仁厚,覺得自己斤斤計較鬧的鄰里不和睦很羞愧,他們在蓋房子壘牆的時候就主動讓出了三尺,這一舉動讓鄰居看到之後深受感動,鄰居想,既然人家讓了咱,咱也得讓人家。於是鄰居在壘牆的時候也讓出來三尺,這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巷。

六尺巷因故事而得名,正是“爭之不足,讓之有餘”。六尺衚衕的名字,表達了人們對謙讓美德的崇尚和嚮往,這也是中華傳統美德中的仁義之德。

宋道汝瓷:從汝州的六尺衚衕說汝瓷

汝州的六尺仁義衚衕,並不是我國唯一一條,有資料表明,我國共有6個仁義衚衕,這樣寬懷仁厚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不僅僅六次。據仁義衚衕裡住著的老住戶說,雖然那麼多年,衚衕早已變了模樣,在衚衕里居住的人也從陳家換成張家,從張家換成李家,但這衚衕裡淳樸的民風卻從來沒有變過。在這個衚衕裡住著的人,從來沒有出現過打架鬥毆的事件,甚至連小矛盾也很少有。先人們留下了謙虛禮讓的好故事,也留下了好的德行,把鄰里之間都滋養的和和睦睦,安居樂業。

宋道汝瓷:從汝州的六尺衚衕說汝瓷

我們一行人在六尺衚衕裡遇到的那些老鄉,他們臉上的溫和笑意,給人一種特別的感覺,是一種綻放的美,也是一種洋溢在心底的高貴。他們不爭三尺牆,不爭名奪利,人品高潔處事從容,非君子而不能有這份涵養。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作為汝瓷文化發源的汝州,還有很多老工匠躬耕在窯廠,為了研究汝瓷的器型和生產工藝廢寢忘食,他們並沒有在這個快消費時代遺失掉自己追求藝術的初心,十幾年如一日堅持打磨、燒製,全然不被外面滿大街飛的網路爆炸資訊所吸引。他們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六尺衚衕傳遞出來的仁義——淡泊名利、安守初心。

我們相信,在這片文明與發展並存的土地上,在汝河的風光滋養著的土地上,汝瓷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精神文明,它一定會發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