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時一直想,蘆葦是怎麼長起來的?

少小時一直想,蘆葦是怎麼長起來的?何來種子何來根?冬至後,農人掘溝挖泥,一是為了疏浚河道,二是為了積肥,掘出來的河泥又黑又亮,堆砌溝河畔,到開春時再挑到麥地,鋪勻、拍碎,那時不會想到土地因此肥沃的話題。小夥伴們奔走雀躍的是在河泥中撿拾蘆根,雪白的蘆根,鮮蘆根也,又脆又甜,冬日的農家水果。然後是大雪紛飛,上學路上經常一腳踩空便滾到河底,把自己滾成一個雪人。及至放寒假,便終日與冰雪做伴了,還有風,好大的風,如是夜間,風從茅屋的笆牆間過隙穿縫,會發出尖厲的叫聲,類同蘆哨,總之是一個冷字了得!天明開門,風已停,水成冰,村落和田野、樹木、乾枯的蘆葦,盡為立雪、臥雪,農人很高興,雪兆豐年。我的困惑是,雪壓麥苗、油菜,不會凍僵嗎?母親說,雪是被。想起春天的花,夏日的草,對於一個嚴寒季節的來臨,總是困惑。

少小時一直想,蘆葦是怎麼長起來的?

農人中有讀過一兩年私塾的會在田邊地頭,一邊看雪一邊感嘆:“秋收冬藏啊!”冬藏什麼?是我家裡過冬的糧食嗎?是,又似乎並非全然。那麼,冬天大概是把田野和地底下的種子藏起來了,連同那些青苗,還有成群結隊的螞蟻,春日放水開田時會自己爬到路邊的蚯蚓,冬則藏也。那時就連鳥叫聲也難得一聞,秋日田野中可以遮雲蔽日的麻雀大隊,只有稀稀落落的三五隻在場院雪地上覓食。回想起來,那如吟如唱的喜鵲的鳴叫,是寂寞寒冬時最讓人心生快意的了。有兩隻喜鵲在我家門前的老楊樹上做窩,母親說這是雌雄一對,它們銜起樹枝、柴草,再往老樹的高處飛,中間停頓三次,一鳥銜枝之重負,類乎愚公移山。

少小時一直想,蘆葦是怎麼長起來的?

然後搭建,然後鳴叫,然後又銜枝、再銜枝,一個喜鵲窩像圓球狀的堡壘,其枯枝斷梗數以千萬計!鄉人對喜鵲情有獨鍾,為其鳴聲,亦為其辛勞,農人感同身受。母親有明令:“不能掏喜鵲窩!喜鵲銜一根樹枝就會滴一滴血。”我每見喜鵲便肅然起敬,由此而始。過了正月十五,田野冰消雪融,重見綠色的時候,就連在田埂路上不知因何忙碌、來回的大黃狗,也會嗅而又嗅土地的清香,這個時節,除了越冬莊稼,田邊地頭,會蓬勃而生一種野菜——薺菜——清香可口之美味。村裡的男童女童人人手挽竹籃,執一小斜刀去挖薺菜。

少小時一直想,蘆葦是怎麼長起來的?

但農人不用“挖”字用“挑”字,蓋因薺菜細嫩,又長在小麥地裡,輕挑即可,萬不可傷及小麥。一“挖”一“挑”,有輕重、粗細之分,有愛意,吾邑農人選擇語言之精當、美妙,可見一斑。薺菜餛飩,至今還是崇明島美食之一,不同的是野生薺菜已少之又少,而代之於人工種植,色香味差之已遠!野生野種的日漸消亡,說明我們的土壤及生態環境的汙染與惡化,所謂可持續,不僅關乎人類,也關乎野生野種。薺菜的出現與世世代代農人的享用,不能不使我想起,我們的土地曾經如此肥沃,如此富有!

少小時一直想,蘆葦是怎麼長起來的?

這一片由荒野開拓的田園中,除去農人種植的五穀雜糧之外,那野生的薺菜、馬蘭頭等等至少百十種可以食用的野菜的最早的種子,是誰播撒的?還有那些不知名的為田野綴成花邊的野花野草,自生自滅,復生覆滅,它們肩負何種使命而只是嫻靜地、在農人勞作的路邊開花微笑?土地,聚沙而成的沙地又有何等的偉力、神通,長出那麼多的植物,開出那麼多的花,掩埋那麼多的種子,而成為我們的衣食之源?神聖啊!完美啊!寧靜啊!誰能告訴我其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