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書聖”王羲之並肩,當今的只有他一人

王鐸

(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痴庵、東皋長、痴庵道人、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雲巖漫士、嵩淙道人、雷塘漁隱、蘭臺外史、煙潭漁叟、痴仙道人等,洛陽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生於明萬曆二十年,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又為南明小朝廷的東閣大學士。1645年南京被破降清,順治間官授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享年61歲。

與“書聖”王羲之並肩,當今的只有他一人

王鐸《贈湯若望詩》

王鐸學書推重古典,特別強調“宗晉”,認為“書未宗晉,終入野道”(《觀宋拓淳化帖》)。他一生堅持一種學習方法,“一日臨書一日應索請”,始終讓自己的藝術創作保持與古典之間不間斷的交流,所以傳世臨帖作品極多。但他的臨帖,常常大量摻入自己的意思加以改造,有些作品明顯是根據記憶而背臨的,因而有時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的創造。同晚明的很多書家一樣,他在世時就將自己的一些作品刊刻成帖,彙集成書,其中著名的有《擬山園帖》、《琅華館真跡帖》等。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他的影響力。

王鐸楷書,主要淵源是唐,特別是顏柳兩家,但是不追求結構的工穩,而獨取其生拗古

拙的一面,尤其愛用異體字、古體字以增強作品的歷史感,因而氣息古樸拗峭,在明末清初

的楷書中別出一格。

他最有影響的是行草書,晉唐宋兼綜,融匯極廣泛,又有自己的鮮明特色。行書深得《集王聖教》和米芾的精神,在大幅式上縱橫馳騁,創造了獨特的形式和意味。其書點劃粗者,

重似千鈞;細者既如遊絲,也筋力堅韌;有時用漲墨法,形成濃重的墨塊,宛如巨石,得厚重之致。結構茂密雄放,或緊結蹙縮,或開拓縱逸,跌宕多姿,無不如意。

他的草書點劃與使轉兼重,頓挫轉折,用意精到,因此脈絡清晰,但又絕不安排,總能以意驅筆、因字造型,故濃淡枯溼、隨手生髮,疾遲衄挫、取次相從,大小、欹正、展蹙、依倚、起伏,無不能順勢調整,宛如宿構。

與“書聖”王羲之並肩,當今的只有他一人

王鐸草書

王鐸行草的章法極有特色,倪後瞻說他“以力為主,淋漓滿志,所謂能解章法者也”。

一般行距大、字距緊,行內因筆法和字形的複雜多變而呈現跌宕起伏的變化,如蜿蜒巨龍騰

飛紙上,神妙夭矯,不可端倪,有氣貫長虹之勢,無輕媚流滑之弊,古韻今情,和合一體,

令人目眩神馳、胸豁氣暢,開行草書的一種新境界。

與“書聖”王羲之並肩,當今的只有他一人

王鐸《汴京南樓詩卷》

王鐸書法的這種境界,得到了後人的大力推崇。倪後瞻指出:“北京及山東、西、秦、

豫五省凡學書者,以為宗主。”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說:“明自嘉靖以後,士夫書無

不可觀,以不習俗書故也。張果亭、王覺斯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得以

其人廢之。”

近代以來,更是馳名中外,日本人甚至推許為勝過王羲之,雖是過譽,但是可見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