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汽車領域中的“國產洋品牌”

曾幾何時“洋氣”還是個褒義詞,在這個階段中不論給貓貓狗狗、地產樓盤、汽車品牌起名的時候不帶點舶來詞都會感覺土氣;在這一階段的傳統文化衰落、西方文化入侵的時候很多企業都失去了靈魂,直到近幾年的文化復興才開始用回了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命名。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西方文化最終只可能被同化而不是替代,尤其是面對物理體量如此龐大的中國;在進入這一階段後曾經的“假洋品牌”看起來就會感覺很可笑,像是曾經梳著大辮子穿著燕尾服的晚清激進派一樣奇怪。然而這些起假洋名字的品牌還不算最可笑,最奇特的操作方式是收購一些破產的外國品牌重新包裝,都有哪些呢?

寶沃

斯威

羅孚

這三個是最有代表性的哦。

盤點汽車領域中的“國產洋品牌”

【寶沃】是德國汽車品牌,確實是個有百年曆史的品牌;然而寶沃在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就破產了,同期差點破產的還有寶馬和奧迪,最終是在以大眾汽車為核心的新汽車聯盟的帶領下才堅持了下來。寶沃理論上應當是個過去式的品牌,畢竟消失得太早;然而福田汽車還是以重資收購了寶沃的品牌,打造了所謂的“BBBA”德系四強,但寶沃已經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基於福田支援,當然BBA也沒有什麼技術可以炫耀了,質量問題都越來越嚴重。

所以寶沃汽車的水平著實一般,不論效能還是油耗表現都不夠理想;結果很快地被扒出了它的品牌史,品牌人設瞬間崩塌,銷量自然也低到了冰點。

盤點汽車領域中的“國產洋品牌”

【斯威】是義大利品牌,但並不是一個汽車品牌,它打造的是摩托車;收購斯威的是鑫源、同樣是個依靠摩托車起家的車企,相信提到華晨鑫源還會有些印象吧。斯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破產,之後便消失了20多年,但它即便是“破落戶”卻還有些“洋味”,於是鑫源收回來之後把它包裝成歐洲汽車品牌。

很顯然斯威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幫助鑫源,其使用的發動機主要是大林生產,水平是非常的一般;不過這個品牌的知名度本就偏低,所以也沒有被特別關注,截止八月的總銷量還有21497臺,這真的是個挺可悲的資料,它就不該有什麼銷量。

盤點汽車領域中的“國產洋品牌”

【羅孚】是英國汽車品牌,曾經主要生產豪華轎車,與其對應的品牌是MG(名爵)、只生產跑車;英國汽車品牌基本全部破產,但也都被其他國家的車企收購了。其中羅孚名爵最後一個節點是被福特收購,但始終沒有什麼理想的表現,最終被南汽和上汽收購(上汽合併南汽);不過上汽並沒有獲得羅孚的商標使用權,於是不得不模仿羅孚設計了一個車標,早期生產的汽車也都是羅孚的型號。

盤點汽車領域中的“國產洋品牌”

至於名爵其實也是這樣的品牌,上汽控制MG之後不再生產跑車,打造的都是些轎車和SUV;但上汽還在標榜MG的“英倫血統”,可是MG的發動機技術主要來自通用,變速箱是上汽與通用或與博世聯合研發,它早已經沒有什麼英系技術。

盤點汽車領域中的“國產洋品牌”

寶沃、斯威、羅孚名爵是收購而來,這些品牌本身已經沒有什麼價值,如果放眼全球去看這些“國際品牌”更是會感覺非常尷尬;其次還有破產的薩博(荷蘭品牌)被北汽收購,但北汽並沒有使用這個品牌,沃爾沃轎車業務也是多次易主、最終被吉利收購,雪鐵龍DS消失了很久才被複產,不過這些都不算什麼。

高田氣囊事件的知名度應當是很高的吧,其使用硝酸銨替代疊氮化鈉,造成引藥粉化依然起爆的“氣囊殺人事件”被定義為汽車工業史上最惡劣的事件;所以高田氣囊理所當然地破產了,但均勝電子旗下的KSS收購了高田氣囊,這是非常令人難以理解的操作。

盤點汽車領域中的“國產洋品牌”

結語:國產汽車已經到了以汽車為載體而體現文化的階段了,技術研發經歷了數十年的沉澱、配合電驅技術十年先發優勢,在車輛本身的競技中已經從並列到可以取勝的程度;現在缺的就是品牌文化,只有有文化、有內涵、有歷史、有故事的品牌才會有品牌價值,“慕洋”從來都是個貶義詞,“洋氣”也從中性詞變成了貶義詞,隨著年輕一代汽車人的文化自信的建立,再這麼不倫不類的搞洋氣必然會被淘汰。

你認為呢?

盤點汽車領域中的“國產洋品牌”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釋出,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