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器型憑什麼歷經1000年還依然被人追捧?

有些器型憑什麼歷經1000年還依然被人追捧?

上一篇文章我們簡單探討了關於建立自我審美認知重要性,

這一篇咱們繼續來探討一下如何來樹立基礎邏輯;

一件精品瓷器,之所以能稱為精品,應該是作品的完整度極高;如果這件作品僅在某一個“點”上比較突出(比如:一件作品髮色很好,或者只是器型不錯)這樣的作品,可以稱之為有特點的樣本,或者參考素材,就是因為它不完整;

完整的作品是兼具了“型、色、質、工”這些基本要素之後,才是一件完整的成熟器物,而藝術品還要在基本要素之後,賦予作者獨特的思想,才會昇華為有“靈魂”的作品。

有些器型憑什麼歷經1000年還依然被人追捧?

先說基礎要素裡面的“型”就是器型,

關於器型至少要達到兩個標準“功能性與觀賞性”

瓷器大部分是使用器,使用器一定要有功能性,比如古代器型裡的“束口”杯,就很符合人體工程學,“束口”杯在使用的時候正好跟人的嘴唇的弧度貼合,十分舒服,好的“束口”不會讓你感覺到杯子對於嘴唇的阻礙,會讓人感受不到杯子的存在,茶湯像是自然而然流淌到嘴裡的絕妙感覺。而且“束口”有往裡收的一個弧度,所以可以延緩熱量的擴散,讓茶湯溫度保持的更久,這就是“束口”的妙處。

有些器型憑什麼歷經1000年還依然被人追捧?

很多經典的器型,都有這個器型的初衷,絕對不是單純的好看而已;

而“觀賞性”要建立在“功能性”之上才是真正的完整;

很久以前有一位朋友曾經說過一句話“你想畫一條線,是因為這個位置需要一條線才畫的,如果僅僅是為了畫一條線而畫一條線,那就是沒有意義的”

有些器型憑什麼歷經1000年還依然被人追捧?

借用到這裡非常實用;在藝術領域裡,如果單純是為了追求技巧,那就是炫技,只能證明這位作者還停留在匠人階段,真正藝術家的作品是懂得“收”的,他們惜字如金,他們絕對不做無意義的操作,他們真正能駕馭”少即是多”的精髓,而不是單純停留在理論上的”少即是多”。

如果你看到一件器物在器型上挑不出什麼具體的大毛病,但就是感覺不舒服,可能這個作品裡就有無意義的設計在干擾整體作品。

有些器型憑什麼歷經1000年還依然被人追捧?

而器型的尺寸,曲線等細節決定了作品的成熟度;

一件經典的器型為什麼有的很舒服,而有的就不是很成熟,就是作者在器型的細節上有很深的理解,比如“美人肩”的弧度,如果弧度太大太平,就會感覺很魁梧,而太窄的弧度,又會顯得很小氣;

有些器型憑什麼歷經1000年還依然被人追捧?

(美人肩型別花瓶)

有些器型憑什麼歷經1000年還依然被人追捧?

請對比壺嘴的區別

上圖為兩把風格相同的壺,請注意壺嘴的位置,左邊的壺嘴就做的不如右邊的壺嘴流暢,右邊的壺嘴,整體弧線舒服,大小張弛有度,而左邊的就略顯笨拙,所以一件成熟的作品往往體現在這些細節上,器型的把握不是模仿個大概就可以的,而是需要細細打磨,把每一個細節都完成的幾近完美才最終成為經典。

越是經典的器型,因為它有“標準器”作為衡量手段,所以更加考研作者對於器型的把握,而相對於現代創意器型,因為沒有太明確的標準,反倒會比較討巧;

有些器型憑什麼歷經1000年還依然被人追捧?

很多創意器型不如傳統器型耐看;

其一是因為傳統器型都是經過了幾百年的傳承保留下來的;經過了無數代人的改良與推敲之後,已經幾近完美,而創意器型沒有經過這種時間的打磨,自然就很難有傳統器型那麼經久耐看。

其二就是傳統器型都相對比較簡單,都是最簡約的器型,一般這類的器型通常也是最耐看,最經得住時間考驗的。

有些器型憑什麼歷經1000年還依然被人追捧?

所以對於器型的優劣只要結合“功能與美學”的統一性,基本上就可以評判了。

當然,最最基礎的,當然還是多看多體會,只有多看多體會才能真正理解線條、尺寸的“度”,才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論上。

這一篇我們把基本要素的“型”這一點做一個基礎的描述,下一篇我們繼續探討其他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