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四雅生活——焚香、品茗、插花、掛畫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掛畫則重在“境”之美。

古代文人雅士喜歡追求慢生活, 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山,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於是。”

古代文人的四雅生活——焚香、品茗、插花、掛畫

四雅之一 —— 焚香|香事

焚香是指人們將動物和植物中獲取得天然香料進行加工,使其成為各種不同的香型,並在不同的場合焚燻,以獲得嗅覺上的美好享受。

焚香一開始就從人們的生理需求與精神需求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盛唐時期,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及富裕人家就經常在聚會時,斗香品香,慢慢的薰香成為了一種藝術,與茶文化一起發展起來。至宋,我國的焚香藝術,與點茶、插花、掛畫一起,被作為文人“四藝”。

古代文人的四雅生活——焚香、品茗、插花、掛畫

陸放翁有詩曰:“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古人對焚香的要求是無煙卻香味低迴悠長,書齋庭院裡,千古文人佳客夢,紅袖添香夜讀書。寧靜的深夜,一縷暗香流淌浮動,令人沉醉其中。迷離之中,閱盡多少繁華滄桑,又化作縷縷青煙。香氣悠然裡,或抱膝觀書、或對坐清談、都是古典中國雋永的意象。

四雅之二 —— 煮茶|茶事

茶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茶被發現及飲用以來,都被歷代文人雅士所追捧。三五好友,聚於高山流水之間,品茗談志,盡顯中國文人之風。

茶,遇水捨己,而成茶飲,是因為佈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為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茶心佛心,何共何殊?一盞清茶。

古代文人的四雅生活——焚香、品茗、插花、掛畫

古人煮茶講究火候。水煮得嫩,老與適中,加茶的時間與方法,煮茶的方式與“湯花”的好壞多少,其關鍵都看會不會掌握湯候。許明然在《茶疏》中這樣敘述道:“水一入銚,便須急煮。

候有松聲,即去蓋,以訊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呈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茶經》中也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四雅之三 —— 插花|花事

中國花藝,除了重視與節氣四時呼應,更重視花木的寓意,例如明初花鳥大師邊文進曾經繪製了一幅大型廳堂瓶花,選用了梅、松、柏、山茶、水仙、靈芝、朱柿等十種寓意豐富的花材,象徵著十全十美,諸事如意。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插花的意義更多是接近自然以及發現生活之美的兩層意義。從到市場或大自然選擇花材、挑選適合的瓶器、設計花藝到動手執行,完成了發現、鑑賞與創造的藝術過程。

古代文人的四雅生活——焚香、品茗、插花、掛畫

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樸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

“山家歲暮無多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中國人對於插花的情感要求可見一斑。

四雅之四 —— 掛畫|畫事

焚香重嗅覺之美,品茶重味覺之美,插花重觸覺之美,而掛畫則重視覺之美,是四藝合一展現宋代文人雅士風雅、韻味的生活美學。

古代文人的四雅生活——焚香、品茗、插花、掛畫

“掛畫”最早掛於茶會座位旁,內容是關於茶的知識,演變至宋代,掛畫改以詩、詞、字、畫的卷軸為主,當時文人雅士講究掛畫的內容和展示的形式,作為平時家居鑑賞或雅集活動共賞的重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