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的遺憾:至死不見九州同

本文版權歸“樑子雅舍”所有!

《豈有文章驚海內》——丘彥明書面採訪梁實秋的報道。本文是從中摘錄的25點資訊的第三期。

第17點,關於新名詞新詞彙。梁實秋說:浮濫的新名詞往往徒亂人意。梁實秋說:常見的有些文字,滿紙“架構”“取向”“層次”“認同”“落實”“回饋”,我感覺不像是純正的中文,像是翻譯。

上面所提到的:“架構”“取向”“層次”“認同”“落實”“回饋”,都是我們現在常用的詞,在梁實秋的晚年,也就是80年代,它們居然屬於新詞彙,這些詞的來源可能是日本。清末民初時,中國的很多新詞彙都來源於日本,日本是翻譯了外文,硬造了這些日本的中文,可能100多年前的日本也經歷過梁實秋晚年的困惑。近10年左右,在臺灣流行的一個詞彙:願景,現在在大陸進入了常用詞的行列,不論是民間機構,私企還是政府,願景這個詞使用率是越來越高。

梁實秋的遺憾:至死不見九州同

第18點,1979年,梁實秋完成了《英國文學史》和《英國文學選》這兩個大部頭。因為篇幅太大,一共是4500多頁,他找不到合適的出版社,直到1985年,林挺生幫忙由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出版。

第19點,關於編字典。梁實秋最早編字典是於1949年,在臺灣給世界書局補編《四用字典》。1953年夏,他給遠東圖書公司編中學用的英漢字典,到後來《最新實用英漢字典》收錄單字16萬多,1975年出版。此外,他還編有《漢英辭典》,《英文成語詞典》等等。梁實秋對編字典的感受是:有能力的人不肯做,沒能力的人做不好,出版字典就應該有人專門經常負責收集資料,而不是臨時現抓。出版事業說到底是文化事業,但是現在商業性質太濃,而文化的氣味太薄。出版家注意的是銷路,但是編字典的人追求的是內容的不斷精進。

第20點,關於吃的文化。梁實秋說:填飽肚子是一件事,品位又是一件事兒,我國幅員遼闊,這是中國烹飪之所以偉大的原因,烹飪可以出新招,不可以出怪招,現在的餐館都是一窩蜂的加味精,加糖,加太白粉,想吃象樣的包子都不容易。

第21點,梁實秋說:作為一箇中國文人,應該能用毛筆寫字。但是隨著時代發展,他自己寫稿都是用墨水筆,原子筆,只有在應邀揮毫時才搬出文房四寶。

梁實秋的遺憾:至死不見九州同

第22點,梁實秋說,芥子園畫譜是他繪畫的啟蒙老師,金冬心畫梅小冊引導他發生了畫墨梅的興致。

第23點,關於京劇。梁實秋說他趕上了京劇鼎盛期的末尾,他聽過的名角兒有孫菊仙,陳德霖,楊小樓,劉鴻聲,德珺如,龔雲甫,裘桂仙,梅蘭芳,譚鑫培。小時候他跟父親到致美齋或厚德福吃午飯,飯店的小夥計就先到三慶、文明或是同樂等戲院去給他們佔座,兩點以後他們就去聽戲,飯館隨後就給他們送來了水果點心或者是茶食,他們就邊聽戲邊吃。他說京劇的妙處在唱,所以叫聽戲,海派才叫看戲,現在的觀眾變了,懂戲的少了,愛聽戲的也少了。

梁實秋的遺憾:至死不見九州同

韓菁清與白貓王子

第24點,關於白貓王子。這一年的白馬王子9歲了,它是家中的一員,梁實秋非常喜愛他,而且尊重他。白貓王子可以自由行動,可以竄上書桌,趴在梁實秋的稿紙上睡覺,冬天夜裡可以鑽到他的被窩裡,從腳下一直鑽到枕頭,與老梁同睡。

第25點,採訪的最後,丘彥明問梁實秋對已經過去的85年有什麼遺憾,梁實秋總結了5點。

1、應該讀的書沒有讀,應該做的事兒沒有做,

2、與有機會親近的高人失之交臂,高人已做了古人,

3、沒有盡力報答對他有恩的人,

4、有機會遊覽的名山大川沒有去遊覽,

5、來不及見到國家統一了。

最後一個問題是他最希望什麼!他說最希望國泰民安,家人團聚。

梁實秋的遺憾:至死不見九州同

最近的三期內容就是我摘錄的25點資訊 ,希望對感興趣的讀者有所幫助。

梁實秋的遺憾:至死不見九州同

本文版權歸“樑子雅舍”所有!

雅舍迷、喜愛梁實秋的讀者朋友,也可以去喜馬拉雅FM找“樑子雅舍”一起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