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鄉越來越遠,相思越來越濃……

[散文]故鄉越來越遠,相思越來越濃……

胡莊,皖北平原上一個不算大也不算小的村子,看了莊名你就明鏡了吧,這是一個胡姓的村落。少不更事,一直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大本營。稍大,問及父母方知從祖父那輩起,離開“四面楚歌”之地的固鎮縣張家湖來到作家王安憶曾經插隊過的五河縣逃荒,每晚落腳於此地,後又給胡姓一家地主做幫工,漸漸與當地人混熟,當時,他們也看出我們的爺爺奶奶老實本分,也都以誠相待,相處得也融洽。解放後,分得了土地就定居在這裡了。

人常說,掩埋胞衣的地方就是故鄉,那麼,胡莊就是我的故鄉應該是順理成章的。有時想,人和種子是一樣的命運,落到哪裡就在哪裡紮根,生長,開花,結果。最終,還是要躺下回到草的中間,讓一切的聒噪和追逐遠去……

[散文]故鄉越來越遠,相思越來越濃……

多少好歹還是讀過一點書的,我不相信迷信,有一年,走在深圳的大街上曾被一個算命先生扯著不放,說是免費看相,估計他是招攬生意,拿我墊底,就好像生意人花錢僱人排隊,以顯示自己的生意門庭若市。那先生說,如果人是岸邊的樹,那麼你就是流水裡的一根稻草。我說,怎麼講?先生說,人家安居樂業,你卻要遠走他鄉。我笑笑,你現在不也是在異鄉麼!我看他笑笑,他看我笑笑,怎麼瞬間相互笑得比哭還要難看,漸漸淚水模糊了雙方的視線。

[散文]故鄉越來越遠,相思越來越濃……

作家蘇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人只有離開了故鄉,故鄉才成其為故鄉。故鄉是陳年的老酒,離得越久遠,才越醇厚綿長。”沒有走出去,不是長期在外的人,很難理解行走在異鄉土地上,一個人是何等的思念故鄉。看到皖C的車牌,我知道那是故鄉的車,如果車是停的駕駛室有人,我就像一陣風會踅到跟前打聽蚌埠哪裡的,巧了,五河的。再問,哪個鄉鎮的。然後,講沱湖,講彌陀寺,講五河民歌,講唱小調的那些娘們的風流韻事。

2013年春節前,我回到了故鄉胡莊,眼前發生的一切,令我欣喜的同時,也帶來隱隱的痛。一條東西水泥路隔開了過往與現在,路北,是剛建好的新農村,統一標準的兩層小洋樓;路南,在我心裡存放的故鄉沒有了,到處是殘垣斷壁,不是一堆磚頭,就是一堆房棒,老井已被埋掉。“燒包”的鐵匠鋪沒有了,“三結巴”的油坊沒有了,“老實頭”門口的戲臺子也沒有了……

[散文]故鄉越來越遠,相思越來越濃……

老井在莊子的中心,它是一個莊子的眼睛,見證過喜悅也見證過悲哀;它是村民的血源,只有喝下它,才能血性方剛才能大步走四方。“燒包”的菜刀打得好,能怎樣好?有人拿菜刀光鬍子,無論你相信與否,反正我是親眼所見。我們喜歡“三結巴”的油坊,主要是喜歡他壓榨花生油,更確切地說,我們喜歡壓榨油過後的花生餅。他家的油榨是木質的,足有兩摟抱粗的一棵棗樹,從中心起個長方形的槽子。花生米炒熟碾碎,上鍋蒸趁熱包在乾淨的稻草裡,然後穿上乾淨的布鞋上去踩,邊上箍個鐵圈,鐵圈多大壓榨好的花生餅就多大。包好的花生餅一個個豎著碼放到油扎的槽子裡,擺放滿了再放上頂板加上木楔就可以掄起大油錘,隨著“你給我再來油嘍!”一聲高喊,大油錘剛好落在楔頭,木楔隨即下去一大截,便聽到油流進對頭嵌入地下油缸裡的嘩嘩聲。壓榨過的芝麻餅,黃豆餅,菜籽餅一般是不能吃的,但是,花生餅卻不同,它不但能吃,在貧窮的年代感覺還特別地好吃,有時花生碎瓣還完好無地損清晰可辨。吃起來很香,但是牙口必須好,老年人吃花生餅比起那時的我們就遜色得多了,他們就會想辦法,用錘子敲碎裝在衣服的口袋裡,跟現在孩子吃大白兔小糖一樣,想吃就拿一塊擱到嘴裡。直到後來,我這個“稻草命”的人,四處漂泊的時候,每次遠行總是帶上幾瓶三結巴油坊的芝麻油,算是家鄉的特產饋贈給遠方的友人。

[散文]故鄉越來越遠,相思越來越濃……

至於,老實頭門口的臺戲子,那可是文藝演出的場所。除了大隊文藝宣傳隊和我們少兒文藝演出隊登臺演出外,多數的時候,那些外地的藝人也要到這裡來表演,如唱大鼓的,唱錘琴的,打把勢賣藝的,耍猴兒的,演皮影戲的……可以說,這裡就是露天劇院,一直陪伴著我們度過快樂的童年。

我曾寫過一篇《回故鄉買房》的文字,最早刊在《淮河晨刊》的晨風版,後《新安晚報》也進行了刊載。文章盛讚在黨的領導下,故鄉胡莊發生了地覆天翻的變化,村民住上了樓房,享受了和城市一樣的居住條件。

[散文]故鄉越來越遠,相思越來越濃……

如果《回故鄉買房》是頌詞的話,那麼,《故鄉2013》就是祈禱,祝願一切遠去的或是即將消失的,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人還是物,感恩我們曾經的相逢與擁有——

[作者簡介]張新文,筆名:雪蓮紅紅,安徽省五河縣人,居蘇州,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