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打造綠茶品牌廣開銷路

松溪綠茶榮獲全國(福建)公關金獎案例綜述

松溪:打造綠茶品牌廣開銷路

陳健副縣長(右)向記者介紹情況

魏章官

前不久,記者跟隨福建省國際國內公關協會會長、省人大原副主任方忠炳,前往福建省老區重點縣松溪調研了茶業。

福州大學到松溪縣掛職科技副縣長的陳健老師介紹說,早在1981年10月在松溪召開的全省茶葉生產現場會上,省委主要領導同志指出:“福建茶葉南有安溪,北有松溪”,並讚譽松溪為“茶葉(綠茶)狀元縣”。到了2008年,“松溪綠茶”榮獲全國(福建)“公關金獎案例”。之後,“松溪綠茶”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影響力。下面讓我們看看“松溪綠茶”是怎麼飄香的?

一,無菌茶葉抓源頭

陳健副縣長帶我們走進松溪雙龍茶業公司,只見剛採摘下來的新鮮茶葉,從車間這頭進入傳送帶,經過一條花300萬元從日本引進的綠茶生產線,到了車間那頭便是幹茶了。然後,再經過價值100多萬元的韓國造色選(撿茶)機,分揀出茶梗、茶屑,便是精製綠茶了。如此加工自動化,全程不用手工,防止了茶葉二次汙染。

茶為國飲,綠茶為先,有機為貴。據介紹,製茶過程如果經過人手,就可能沾染大腸桿菌等,須用100度開水才能殺滅,但100度的開水會使茶葉含有的維生素、氨基酸流失;如果製茶不經人手,就無大腸桿菌等。這樣的茶葉可等候滾燙開水散去大氣,剩下70度左右去泡,便可保留茶中的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價值高,口感也最好。如此泡出的綠茶,我們品嚐之中,覺得味道確實很好。

消滅“餐桌汙染”,包括茶葉在內要做到無汙染、生態型和無公害。這必須從源頭抓起。

陳健介紹說:“松溪綠茶”能夠成為放心飲料,除了茶葉加工不用手工,以防汙染外,更主要的是實行綠茶無公害生產。

1998年,松溪縣國有茶場率先建立無公害茶園,並獲得綠色食品產地認證。1999年,松溪縣茶葉總站在茶平鄉原鄉茶果場茶園建立1200畝無公害茶園示範區,掀起了全縣無公害茶園建設的熱潮。

到2007年底,全縣共建立無公害茶園3萬多畝,無公害茶葉產量2000噸,出口連年走俏。全縣無公害茶葉產值5000多萬元。

2009年初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松溪綠茶”出口訂單有所減少。怎麼辦?雙龍公司老總吳仁覓滿懷信心地說:“轉危為機,內需求存。內需也須高檔茶葉。從今年5月份以來,我們組織加工高檔茶,終於覓來商機,精製的綠茶都賣出去了。”

是啊!應對金融危機,拓展內需市場,不能都擠在“大路貨”上,應該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特,你特我‘綠’(無公害綠色食品)”。按市場“導向”而不是“倒向”去調整最佳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安全與保健等級,一定能廣開銷路。

二,底蘊深厚茶文化

松溪縣境內茶園遍佈,茶農忙耕,茶商穿梭,茶莊茶館林立,品茶、評茶、鬥茶日漸時尚,茶文化氛圍日趨濃厚。

陳健對松溪茶業頗有研究。他說,松溪茶葉歷史悠久,早在唐朝以前就已產茶。其中主要品種“松溪綠茶”,以其“形美、香高、色綠、味爽”四大特色久負盛名。北宋時代就是朝廷的貢品,明清時期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飄香萬里。

陳健說,我國打撈出來的1732年“哥德堡”古沉船殘骸中發現所承載的貨物70%是茶葉,共370多噸。經考證和品鑑,其茶葉為武夷茶和松蘿茶。其中武夷茶產自武夷山,而松蘿茶最有可能來自松溪。其時,有人開啟密封的茶罐,取出茶葉沖泡,依然還有淡淡的茶香。

另據記載,清末時期福州對外出口開禁,松溪縣茶葉透過福州大量出口,茶葉生產曾興旺一時,光緒十八年(1892年),全縣茶葉產量達235噸。由此可見,作為松蘿茶的原產地之一,松溪松蘿茶自古就是我國的出口產品,早已漂洋過海,飄香世界。明朝嘉靖年間的《松溪縣志》對“松蘿茶”作了這樣的專注:“以穀雨前採製者為松蘿”。

早在三四百年前,松溪松蘿茶的採製技術就達到精湛的程度。正如明代學者聞龍《茶》中對松蘿茶製作所作的描述:“茶初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惟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

炒時需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色香味俱減。予所親試,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出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需急扇,令熱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 ,文火炒幹入焙。蓋揉則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

從製作工藝上看,與現今的炒青綠茶製法無異。其品質特徵是條索緊卷,白毫顯露,色澤銀綠光滑,滋味濃厚,有橄欖清香,沖泡後香氣四溢,沁人心脾。

“松蘿茶”從古至今一直都是綠茶中的珍品。清代大畫家鄭板橋有一首七絕詩:“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此詩對“松蘿茶”給予高度的讚譽。

解放以後,松溪茶葉有了新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松溪縣委、縣政府致力於發揮生態優勢,挖掘茶文化內涵,拓展茶產業發展空間,有力地推動了茶產業的壯大和升級。

目前,松溪縣人口1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萬人,而涉茶人口達6萬多;全縣102個行政村,有97個村產茶;全縣茶園面積8.6萬畝,其中可採面積6.8萬畝,茶葉總產量6870噸,其中綠茶佔96%;全縣擁有茶葉加工廠11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家,在外辦茶莊近200家,從事茶葉流通人員達4000多人;2008年,全縣茶葉農業產值1.43億元,銷售產值3.9億元。

三,打造品牌求發展

松溪縣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和溼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熱量豐富,農業立體氣候明顯。境內森林密佈,河流蜿蜒,雲霧繚繞,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生態環境十分優越,沒有工業汙染,是福建省12個生態農業示範縣之一,自然條件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松溪綠茶”鮮葉持嫩性好,內含物豐富,特別是氨基酸和芳香物質含量高,且酚氨比低。成品松溪綠茶外形秀美,色澤綠潤,香氣高爽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厚,葉底肥嫩,香高味爽耐沖泡,具有優質綠茶的典型特徵。

然而,農產品品質再好,若無品牌效應,往往會出現賣難。對老區農民來說,要脫貧致富,上世紀“八十年代拼體力,九十年代憑智力,新世紀靠魅力—品牌的魅力”。隨著改革開放,結束了茶葉統銷統購的計劃經濟老做法,進入市場化經營的新時代,“松溪綠茶”一度適應不了市場波動,曾經跌入低谷。

近幾年,松溪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茶葉界行家分析認為,松溪縣茶葉不景氣,主要是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加上茶葉分戶經營,家庭作坊式加工,不能形成市場衝擊力。要做大做強松溪茶業,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就必須走一條品牌化之路。他們借鑑“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日照綠茶”、“天福”、“張一元”、“吳裕泰”等茶葉品牌化經營的成功經驗,決定合力打造“松溪綠茶”地理品牌。

2006年5月,松溪縣委、縣政府在充分分析本縣茶葉發展現狀和優勢的基礎上,形成了大力發展茶葉產業的共識,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茶葉產業化建設領導小組。

2006年10月,朱仁秀縣長帶隊參加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奧運中國·茶香世界”茶文化宣傳活動,“松溪綠茶”以其獨特的品質引起了茶葉界的廣泛關注,許多經銷商紛紛要求代理和經銷松溪綠茶。

2007年5月,由縣委副書記董清芳率團參加在山東濟南舉辦的“中國·濟南第四屆國際茶博會”,松溪茶業協會濟南分會組織當地會員40多人參加茶博會,並在展銷活動中設立松溪綠茶展位。

2007年8月,松溪縣政府授權縣茶葉總站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松溪綠茶”證明商標。

他們按照“統一標識、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包裝要求”的“三統一”原則,實行市場化運作,建立松溪茶葉利益共同體,共同使用“松溪綠茶”商標;統一策劃、廣告、營銷,對全縣茶葉生產鏈各個環節進行結構最佳化,提高松溪茶葉企業知名度和“松溪綠茶”品牌市場佔有率,提高松溪茶業社會和經濟效益。

“松溪綠茶”品牌在縣政府大力公關宣傳和持續運作之下,目前已有8家茶葉生產企業,合力打造“松溪綠茶”品牌。經過市場調研、品牌策劃、產品包裝、品牌宣傳、市場開拓等方面加大投入,縣政府把握機遇,順勢推進,精心推廣“松溪綠茶”品牌運作,有力促進了茶產業整體發展和品牌提升,取得了良好成效,使“松溪綠茶”品牌快速走向全國、走進消費者,在眾多茶葉品牌中佔有一席之地。

如今“松溪綠茶”遠銷北京、天津、山東和東北三省以及日本、歐盟、美國、港澳等國家和地區。在全國各地建立各類松溪綠茶茶莊、批發部、專櫃1000多個。“松溪綠茶”在北京、天津、山東、東北等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價格和銷量也大大提高了。

(刊登於福建省委主辦的黨刊《海峽通訊》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