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開秋節

農曆九月初九,傳統節慶中的重陽節。作為農曆九月中的節日,重陽節俗的最初原型之一,就是遠古時代祭祀大火的儀式。

《周易》認為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陰陽調和最好,如果兩個陽數相遇,便會相剋,從而生髮災難。所以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都是“災難日”。古人在這些特殊的日子裡所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為了辟邪。

於是就有了元日放爆竹驅鬼、上巳節去水邊洗衣以祓除不祥、端午節懸蒲艾、飲雄黃酒,乞巧節抓藥、做香囊,重陽節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來辟邪驅魔的傳統。

01 九月內火

相傳自皇帝之孫顓頊帝時,開始派人專門觀測大火星,並發現了運用大火星相對於地球方位關係(即每天黃昏時大火星位於天空東、中、西一線上的確切位置)來確定季節的規律。

黃昏時大火星初出東方,為夏曆三月;黃昏時大火星位於南天正中,為大暑之前,約夏曆五月;黃昏時大火星偏西而下,即《國風·豳風·七月》中記載的“七月流火”,為夏曆七月;而農曆九月九日前後,大火星在天空中開始隱退,《夏小正》中稱之為“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隱退,預示寒冬即將來臨,這時便要送行祭祀大火星,此為重陽節的來源。

重九開秋節

明 吳彬 《歲華紀勝》圖冊之《登高》

重陽節形成的確切時間,歷史上並未明確記載,大概萌芽於漢代,形成於東漢後期。“重陽”一詞在屈原的《遠遊》中就已經出現:“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館清都。”

重九開秋節

宋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

02 登高野宴

登高是大家所熟知的重陽節俗。而實際上,古人登上高處之後可不是隻為了欣賞風景。古代重陽,登高和野宴是兩大核心,運動和吃,從來都是聯絡在一起的。

三國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這樣描寫重陽節的飲宴:“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在重陽節聚會飲宴,具有長久的傳統。

重九開秋節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九月九日,載酒具、茶爐、食盒,曰登高。”晚清《燕京歲時記》更言:“每街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盒,出郭登高。……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

重九開秋節

明 陳洪綬 《蕉林酌酒圖》

登高、插茱萸的習俗由來,在吳均所寫的《續齊諧紀》中有記載: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曾跟隨方士費長房學習。有一年九月初,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裡會有災厄,你趕快回去,告訴家人,每人縫製一個紅布囊,裝些茱萸,把紅布囊系在手臂上,帶些菊花酒爬到高山上,在山上喝酒,就可以躲過這場災厄了。”

桓景不敢怠慢,趕緊回家照老師的話去做,與家人登高飲酒。晚些時候,桓景和家人下山回到家裡,發現家中的牲畜全部暴斃。至此,費長房方告訴桓景災厄已過。

吳均在文後說:“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重九開秋節

古人重視重陽,稱其為:“四時佳節是重陽”。這個日子一般是豐收的季節,秋風漸起,菊香蟹肥,正好趁此機會飲宴遊玩,賞菊食鮮。重陽的節日習俗古今的變化並不大,今天過重陽的習慣大多具有上千年的歷史,沿襲了古人過重陽的一部分傳統。

重九開秋節

清 禹之鼎《王原祁藝菊圖》卷

03 菊與蟹

菊花很早就與重陽節關係密切,並隨著歷史演變逐漸變得豐富。自陶淵明之後,菊花就被賦予了文人對於品格的讚頌意味。隋代的江總在《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詩》中寫道:“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菊花更是多了幾分遊子思鄉的意蘊。

重九開秋節

南宋《叢菊圖》頁

到了唐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普及開來。很多唐代著名的詩人都留下了關於重陽佳節的詩作。例如李白的《九日》:“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杜甫的《九日五首·其一》中也有一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重九開秋節

宋 當陽峪窯白釉剔花纏枝菊紋缸

在到了宋代,重陽的節日氣氛更是熱烈。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載,宋代的重陽節,宮中要賞菊燈、飲新酒、賞新橙、簪菊花、吃菊糕,熱鬧程度不亞於上元與中秋。

重九開秋節

清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重陽賞菊》

重陽糕,也叫“花糕”、“菊糕”、“發糕”等,為重陽節的傳統食品。糕上還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兩隻羊,取“重陽”的意思。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

“吃糕”與“登高”相通,寓意步步升高,專在重陽吃就被命名為“重陽糕”。傳統的菊糕不但有糖、肉、秫面,有的還點綴著水果,插著小旗幟。

重九開秋節

宋代之後,重陽吃糕的習俗逐漸沒落,而賞菊變得流行起來。《東京夢華錄》中就提到宋代培育的多種菊花,各有雅稱。到了明清時期園藝業的發展,培植菊花的技術也隨之進步。

重九開秋節

宋 朱紹宗 《菊叢飛蝶圖》頁

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回憶了明代晚期江南地區縉紳家庭重陽節賞菊的盛況,“不敢以菊言,真菊海也。”那個時代到了賞菊的季節,大戶人家的家中傢俱、器皿、帳幔、衣飾、飲食等物“無不菊者”,都以菊花紋樣做裝飾,重陽賞菊的風氣大為風行。

重九開秋節

明 成化款鬥彩菊花紋杯

明清時期的市井酒肆茶館,更是在重陽這一日,將菊花堆成山狀,吸引顧客。《燕京歲時記》載其景,“於街巷招曰:某館肆新堆菊花山可觀”。而宮廷中的排場更大,《武林舊事》也記載了這樣的盛況:“禁中例於八日作重九排當,於慶端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

重九開秋節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九月賞菊》

重九開秋節

清 仿哥釉盆玉石菊花盆景

重九開秋節

清 點翠菊花紋頭花

重九開秋節

清 光緒 湖色緞繡菊花紋袷 衣

蟹與菊花一樣,是正應重陽節時令的。食蟹的記載在南北朝時期的《世說新語》中就有了,早期螃蟹很難保鮮,更廣泛的食蟹是從唐代開始的。唐詩中提到的螃蟹大多是醃製過的糟蟹,正如李白《月下獨酌》中“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指的就是糟蟹。

重九開秋節

宋人發現橙子可以掩蓋螃蟹的腥氣,提升口感,有詩曾說“重陽佳辰可虛辱,橙香蟹肥家釀熟”。南宋林洪所撰的《山家清供》中有一道名菜“蟹釀橙”。它的做法是把橙子截頂去瓤,留少許橙汁,再填入蟹膏與蟹肉,合上頂蓋放入炊具,用加了酒醋的水蒸熟,再搭配醋鹽食用。

重九開秋節

明代之後推崇食用鮮蟹,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戲曲家李漁認為,螃蟹不需要複雜的烹飪方式,蒸而熟之、蘸醋蒜以佐酒是最好的食用辦法。

重九開秋節

清 乾隆 粉彩雕塑蟹果盤

李漁對蟹的痴情,是出了名的。在外,他被稱為“蟹仙”;在內,他被家人取笑為“以蟹為命”。每年,螃蟹還未上市,李漁就早早地存好了買螃蟹的錢,他稱其為“買命錢”。他還養了一位“蟹奴”,專門給他做蟹、剝蟹。

重九開秋節

明人有以菊花酒佐兔肉的習俗,《酌中志》提到明代宮中過重陽,除了飲菊花酒和吃重陽糕之外,還要吃迎霜麻辣兔和糟瓜茄。關於“迎霜宴”的最早記載始於明代,《明宮史》記載:“九日,駕幸萬歲山、或兔兒山,旋磨臺登高。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重陽常在霜降之前,故要迎霜,吃迎霜兔。

重九開秋節

明 徐霖 《菊石野兔圖》軸

據清人《調鼎集》中記載的菜譜,當時的麻辣,並非今天的辣椒、麻椒,而是以薑汁和花椒末調製,別有風味。

關於為何要吃麻辣兔,一說古人會在霜降前的重陽節辦“迎霜宴”,迎接冬日的到來。霜為素白,白兔即為霜兔。因迎霜,故吃迎霜兔。《燕都雜詠》裡記載:“九月食迎霜兔。”關於這種習俗的來源,據說是源於契丹,在《燕北雜記》中曾提到:“遼俗,九月九日打圍……射罷,於地高處卓帳,飲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醬拌食之。”

重九開秋節

04 祈福求壽

在中國古代,“九”為陽數的極數,即單數最大的數,“九九”又諧音“久久”,因而重陽也含有祈願長壽長久的意味。

南朝蕭梁的宗懍所撰《荊楚歲時記》載:“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宴飲。”對此,隋朝文學家杜公瞻在其注中言及:“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可見早在魏晉時期就有重陽節祈福求壽的習俗,並沿襲到了今天。

重九開秋節

東漢 莊園生產畫像石“養老圖”

陶淵明曾在詩中寫道:“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從古至今,人們喜愛重九盼望長壽。直到今天,在禮俗互動中仍然傳承著善良與謙恭的處世美德。1989年,我國正式將農曆九月初九確定為“老人節”“敬老節”,藉助重陽節讓民俗中尊老敬老的文化內涵更加為世人所重視。

重九開秋節

清 玄燁 行書《九日對菊詩》軸

參考資料:

《菊與蟹:重陽節的時令風味》 一枕星河

◇ 本文部分資訊來源於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

◇ 本文未標註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

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