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書論」之 技術不等於藝術(純文字深度解析)

《賣油翁》裡講了一個道理:所有技能都能透過長期反覆苦練而達至熟能生巧的境界。

「大愚書論」之 技術不等於藝術(純文字深度解析)

這是一個實用工種,可以在長期練習中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

物質文明領域的才能,幾乎全都是技術,這一點沒有多少異議。藍翔技校開設眾多專業,也以“技校”為名,口號是“某某技術哪家強”。

而在精神文明領域,“技術”則很容易和“藝術”混雜在一起,特別是書畫方面。

比如說農村殯葬行業用品紙人紙馬等,還比如書畫領域的工筆畫,只要勤於練習,技術足夠熟練,也會有相應的成就,表現為加工速度快,且作品整齊劃一,美觀大方。

一旦產生美感,人們就會有一個誤解,以為這就是藝術。

筆者撰寫這篇小文,是想以書畫為例,從技術和藝術的屬性入手,釐清二者的概念,為書畫愛好者提供參考。

1.技術的概念

技術是一種改造自然或自身的技巧、能力。

世界上總有大量的工作,是不需要花費心思的,例如去農田裡幹農活,去工廠流水線上做工,去飯店當廚師,去一家網路公司敲程式碼。

上述四份工作,分別代表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和第四產業。

這些工作,只要有技能,對生產資料和生產工藝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就可以勝任。

如果一定要做個界定,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標準來分析。

首先,不需要進行感性思維。

不需要感情的投入,不需要感性的思維,不需要靈感與文化積澱,認真學就能學會,學會就能用,沒有自由發揮和創造的空間。

再深入一層來說,比如說農村紅白喜事時請的鎖吶隊,也是一種技術。雖然吹鎖吶需要對音樂基本知識有一個積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需要在音符的變幻中從容遊走,且以一種搖頭晃腦的姿態來體現出對音樂的享受,但是其藝術含量極低,仍稱不上是藝術。

其次,有標準、有極致,追求整齊劃一。

有標準,就不得自由發揮,這也是機器取代人工的先決條件。所有的機器都是在指令下做出完全整齊劃一的舉動,以追求理論上的極致效果。

凡是存在操作規程、注意事項和嚴格的驗收標準的產業,都只是技術。

所有用各種要求、條件來做限制的勞動,本質上都有悖於人的自由意志。沒有人天生就喜歡被禁錮,但是出於改造自然並在此過程中創造財富養活自己,所以不得不在田間勞作,在流水線上、在寫字樓的一個又一個工位上辛勤勞動,去追求最佳的勞動成果。

再次,能被機器所取代。

農業已經實現了機械化,富士康工廠裡的機器人也越來越多,在第三產業,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唯獨第四產業,仍需要一定的技術人員來敲程式碼,好像是機器不可替代,但是這一類人所做的工作,本質上仍是技術,因為敲程式碼的無論是工程師還是技術員,都是理性思維。隨著科技的發展,IT行業的工作效率也在持續提升,軟體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也在昭示著第四產業技術革命的發展方向。

由此可見,所有物質文明的發展與進步,都仰賴技術的進步。而精神文明的世界,則必須由另外一個層面的成果來構建,那就是——藝術。

2.書畫領域的技術

書法與繪畫,一直被認定為精神文明的結晶。

所有的書畫作品,都能給人帶來直觀的美感,也就是說,此類作品都有著一定的藝術含量,但最主要的屬性,卻很有可能只是技術。

下面我們就按上述三個標準來做一個分析。

首先,是否需要感性思維?

清代大臣為了方便皇帝批閱奏章,就統一寫成館閣體,每個字都非常規範而板正,字的大小、行距完全一樣,同一個字無論出現多少次,也都是同一個姿態,那麼,這樣的字在書寫的時候,就不需要感性的思維,只需沿著固定的書寫規則逐字寫下去,寫字就是一種純粹的體力勞動,一種簡單的重複。

清代名臣劉墉曾把自己的三個小妾都培養成了足可為自己代筆的高手,練習的就是館閣體,因為不需要思想,且有著嚴格的書寫規範,所以自然可以熟能生巧。但是這三個小妾從未在書法史上留名,足見其作品無論寫得多麼漂亮,都談不上書法藝術,而僅僅是一門寫字的技術。

做畫也是如此,學院派的畫家臨摹古人作品,或者是畫人物素描,也只是根據一定的規則來畫,哪根線條應該怎麼延伸,如何突顯素描作品的明與暗,都有一定技巧,只要勤加練習,就能熟練地掌握這一技巧,做畫也就成了一個體力活,甚至可以一邊聽相聲,一邊作畫,所謂“胸有成竹”說的就是這樣一個境界。

其次,是否有標準、有極致,追求整齊劃一。

如前文分析,館閣體也好,寫實的素描作品也好,都有著一個創作標準。

館閣體追求橫平豎直,標準的方塊字,不偏不倚,整齊劃一;素描求像,畫作越接近現實越好,其極致就是現實中的人或靜物,就算畫到纖毫畢呈,也無法逾越數碼相機的效果。

對某一物品輪廓的勾勒,是一種技術,經過長期的練習就能做到惟妙惟肖。例如雕刻,再傑出的高手,其頭銜“雕刻工藝美術大師”裡,都少不了一個“工”字,意思是,只要勤加練習,只要用花工夫,就能做好。繪畫藝術也並非單純的線條與色塊的組合,如果僅是勾勒出線條,再填充顏色,就算畫成工筆畫或界畫,也依然是“工”為主,以“藝”為次。

第三,是否能夠被機器取代。

據說現在的機器人可以完成記者的工作,撰寫新聞稿,但是機器人永遠寫不出優秀的詩歌。如果一定要做一個劃分,那麼新聞稿寫作就是一項有著嚴格的“六要素”規定的技術工種,而寫詩則是一項藝術工種。

中國古代就有了發達的印刷業,宋代的活版印刷技術更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既然館閣體追求的是整齊劃一,只追求漂亮的外形,不追求文字的內涵及氣韻,那麼,就算館閣體寫得再熟練的人,也比不上印刷術。所以,只要是被書寫規範嚴格框定起來的毛筆字,都可以用印刷技術取代人工書寫。

至於繪畫,當照相技術普及以後,所以求直求像的繪畫派別,都遠不及照相機來得準確、高效。藉助軟體的功能,人們可以輕鬆地把一張普通照片變成素描,對光影的處理與明暗的把握都相當到位。

由此可知,技術是一種體力勞動,在長期的鍛鍊中會變得嫻熟、流暢而高效。

放之於物質文明,可以追求更高的物質產出,放之於精神文明,則至多是一個載體,如同承載了文字的筆墨,其本身因可批次複製,因缺少情感與思想,而不具備相應的藝術成分,所以仍是一種技術。

3.書畫領域的藝術

藝術的概念非常龐雜,也有著不同的解釋,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在於:需要靈魂的參與,僅此一項,就和機器可以完成的工作區別開來。

如果說求真求像的繪畫技術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地還原客觀事物,是對現實生活場景最忠實的反映、記錄與再現,那麼藝術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昇華、提煉,於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藝術高於生活,是因為其在如下三個方面有著靈魂與外界的交融,有著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

一是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理解、傳承與運用。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追求含蓄之美。對照寫作來講,“白描”是一種技術,而“誇張”則是一種修辭藝術。機器人可以準確探知雪下得有多大,雪花直徑是多少,卻永遠寫不出“燕山雪花大如席”這樣浪漫的詩句。

再比如,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合而不同”,所以在一幅書法作品裡,如果出現同一個字,也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使作品不至於呆板。再例如,中國傳統文化裡有“陰陽理論”運用於書畫中,可協調點劃之間的關係,以及筆與墨的關係。在山水畫中,往往會讓山嶺連綿不絕,不會一覽無餘,以追求含蓄之美。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講究畫面整體的和諧,以及似是而非的朦朧感。例如黃賓虹的作品,山石與樹木的交錯,渾然一體,就符合了中國哲學思想,從而產生了豐富的趣味。

二是在美學基礎上的創新。

美蘊含在生活中某些不經意的瞬間,將自然之美提煉、轉化為自然之美,就是藝術創作的過程。

在漫長的文化演進過程中,普通的意像,往往有著深刻的內涵。在文學領域,提到“折柳”則必是送別之意,提到蓴鱸之思,就是代指思鄉之情。在出塞詩裡,不必講行軍的艱難與戰鬥生活的豪邁,只一句“大雪滿刀弓”,意境全出。雖然沒有修飾的辭藻,但是詩人在意像的選取上卻頗費了心思,也就有了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

而在書畫領域,每種意像也都有著固定的內涵指向,比如牡丹代表富貴,竹菊梅蘭可用於抒發文人或隱逸之情。

以書法為例,好的書法追求“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的藝術效果,而非千篇一律的館閣體。書法是一種抽象的線條造型藝術,在點劃之間,所追求和展現的是自然之美。自然之美的難得與可貴之處,就在於其線條的從容、放鬆、自在。好的書法藝術,寫出來的字外形已經是次要的標準,最重要的是透過線條來展現書寫者的精神狀態與哲學思想,例如徐渭的書法作品,線條的走向都非常舒緩、自然,筆法的運用沒有絲毫造作猶疑。

如前文所述,求真求像的寫實畫法,因其有極致,而喪失了藝術發揮的空間,且無法超越照相機拍照的效果,所以藝術含量不高。

而寫意的作品,可在現實的基礎上加以拓展與提升,例如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星空》和真實場景有了很大差別,卻在作品中蘊藏了畫家的思想,形成了獨特的視覺衝擊與藝術美感,這樣的作品才可稱得上是藝術作品。再比如黃賓虹以積墨法畫出的山水畫,“五筆七墨法”的運用,層層積染的畫法,使墨濃而不死,從而呈現出萬千氣象,雖然和真實的山水景色不同,但是卻恰好展現了畫家的胸中丘壑,作品也就有了豐富的內涵,經得起反覆鑑賞。

三是對創作者情感的寄託與渲瀉,是心理活動的一種投射。

人的思想、情緒、境遇都在不斷變化,在特定時段的創作環境也是一種孤本。例如,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就是在張繼落第後,夜宿楓橋時寫出來的,離開那個特定的環境,沒有內心的失落與憂傷,就寫不出來這樣的作品了。

再比如顏真卿的《祭侄兒稿》,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枯筆迭出,足見其書寫時悲憤交加,已顧不上及時醮墨,卻更顯蒼勁流暢之意蘊,英風烈氣見於筆端,遂成絕響。

繪畫也是如此,藝術創作絕非在心如止水的狀態下進行,而是有一種內在的氣韻,“藝”的成分遠超“工”的成分,畫出來的作品才可成為詮釋內心精神狀態的孤本。

例如畢加索的《吶喊》,以一系列破碎的意像重新組合起來,用以激發人們潛意識裡的思想狀態。

小結

技術強調規則,而藝術強調心性的發揮,技術強調製作,而藝術強調創作,兩者是天然背離的。由此可知,書畫作品有“技術作品”和“藝術作品”的屬性區別。

在書法領域,藝術含量最低的,當屬小篆,因其筆畫粗細、線條走向、字形都完全一致,有著極為森嚴的法度,所以沒有了發揮的空間。楷書次之,楷書有了線條粗細的變化,但結字方式仍非常嚴謹,發揮空間有限。最能彰顯藝術水準的,當屬草書。

在繪畫領域,從畫法來說,求真求像的素描、工筆畫、界畫都受到了嚴格的限制,追求的極致相當明確,藝術含量極低;從題材方面來說,道釋畫、宣傳畫因其有了固定的感情傾向,也沒有足夠的發揮空間,也只是“技術作品”。例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本質是一幅市井風情畫,雖然其文化、考古價值非常高,但整體藝術價值卻比較有限。

技術與藝術的區別,彙總如下:

技術有嚴格的規範,有追求的極致;藝術需要自由的發揮,沒有極致。

技術可以熟能生巧,不需要靈感與思想;藝術需要有一定的技術功底,但最重要的是創作的靈感。

技術可以批次複製與生產;藝術無法批次生產,是一種孤本。

技術解決的是美觀、實用和效率的問題;而藝術滿足的是精神層面的完美需求。

從這個意義上說,傳授毛筆字書寫技巧、素描畫或工筆畫繪畫技巧的培訓學校,本質上都是在做技術培訓,而非藝術培訓。

當然,藝術需要技術功底做基礎,當藝術含量遠高於技術,才可稱得上是藝術。

本文根據大愚先生口述整理而成,並不直接代表大愚本人之觀點。

大愚,號虛空,中國傳統筆法、星雲圖創始人。其用筆如作篆籀,洗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是致力於探索與書畫有關的筆墨學者,喜明代徐渭之風,研究黃賓虹“五筆七墨”獨特畫風,探索傳統筆墨與宇宙星雲的碰撞、開創星雲圖新領域;其代表作有:18米驚世長卷《新富春山居圖》、12平方米巨幅《萬壑奇峰圖》、傳統筆墨《擬黃山湯口》《秋鴻》,創新星雲圖系列《十方空間》《創世之柱》《迷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