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油城,一種傳統手工製作的美食,會的人越來越少

每年在大雪節氣前後,淇縣西部山區油城村的群眾都會開始忙碌,趁著氣溫下降,在一個晴朗的冬日,村裡就會架起大口的鐵鍋,男女老少一起上陣,把用紅薯做出來的粉芡繼續深加工,做成粉條。因為是純紅薯粉加工而成,所以這裡的粉條久煮不爛,彈性十足,口感很好。冬天裡這忙碌的場景,還有讓人無法忘卻的勁道粉條,就成為了一直在心頭縈繞的家鄉味道。

千年古村油城,一種傳統手工製作的美食,會的人越來越少

做粉條之前的第一步,要把紅薯芡打碎,提前做一個酵頭。酵頭做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粉條的質量。

千年古村油城,一種傳統手工製作的美食,會的人越來越少

揉壓

將做好的酵頭跟紅薯粉芡攪拌均勻。經過初步攪拌的粉芡糊還要放進大盆裡繼續用手揉壓,直到達到盆光、面光、手光的程度,然後根據經驗來判斷面糊的黏度是否合適下粉條。

一個葫蘆做成的瓢子,上面鑽出許多的圓孔,就是下粉條的天然工具。把做好的粉芡麵糰放到漏瓢裡,下面架好的大鍋裡面燒開水,然後不停地敲打瓢子或者手腕,讓裡面的麵糰透過漏瓢的圓孔不停的流到鍋裡。這裡面需要幾個人的完美配合,下條人敲打的節奏,放麵糰的時機把握,還有撈粉條的經驗。

粉芡團透過漏孔落到燒水的大鍋裡就會凝固,然後會漂浮到水面上。這時候撈粉條的要看準時機,及時地把粉條從開水鍋裡撈到外面的冷水盆裡,時間一久就會煮爛。

撈進冷水裡的粉條還要及時地撈出來,飛快地整理好,然後穿進去一根細木棍,搭起來晾乾。

千年古村油城,一種傳統手工製作的美食,會的人越來越少

有人做粉團,有人下條子,有人撈、有人架,每個人都在盡心做好自己的環節。整個下粉條的過程,就是一場完美的接力配合。

千年古村油城,一種傳統手工製作的美食,會的人越來越少

晾曬

群眾的語言是樸實的,直接的。如果你問他們做了多少,他們都會說多少多少杆。而當你看到正在晾曬的粉條時,你就會明白這個“杆”字用的是多麼的貼切。

千年古村油城,一種傳統手工製作的美食,會的人越來越少

風乾

粉條掛在杆子上,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出琥珀一般的透明黃色。晾曬的過程也是十分複雜的。最開始要掛起來控水,把水瀝乾之後,還要轉移到陰涼處繼續風乾一下。

千年古村油城,一種傳統手工製作的美食,會的人越來越少

下架

等到感覺快要乾透的時候,還要把這一杆杆的粉條卸下來,平攤到地上,上面用油紙覆蓋,以防過於脫水而成為“病條”。

粉條要想達到晾乾儲存的程度,還是要經過長期的過程。等到幹至一定程度的時候,要用棍子把粘結在一起的粉條錘開,然後掛起來繼續晾曬。

千年古村油城,一種傳統手工製作的美食,會的人越來越少

乾粉條

從紅薯到粉條,經過時間的神奇作用,融入祖祖輩輩的生存智慧,變成了這樣一種飽含鄉愁的家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