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自序讀後感

今天開始讀魯迅先生的《吶喊》 ,回味了半日,實不像那個年代的作品。即使今天讀來,魯迅先生仿若眼前,頭腦清醒,不徐不疾,清正廉明,心中無名無利。順應時代而為,無愧於心。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並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絕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驅除的,因為這於我太痛苦。我於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於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後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願追懷,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吶喊》自序

先生的文筆簡練清新,看理透徹,描述精確,氣息穩定,還能把自己摘出來,觀察自己的角度落筆行文。

這對我是極大的震撼,我恨不能要背誦了,以求潛移默化,鞭策自己。

又如: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狂人日記》

這是《狂人日記》裡的描寫手法。語句短小,精煉到位。大自然依然美麗,人心卻麻木不仁。狗眼看人低,三十年未回家,狗自然隨著主人習性的,排外的。簡單幾句,交代全域性,交代立場。拉開了鬥士的序幕。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 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

看到這裡,孔乙己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而我卻還在等孔乙己出現,可他終究是來不了了。我的眼中不知何時含著淚水,在我用電腦打字到這裡時,眼淚終於流了出來。

本文發表於1919年,至今日正好一百年了。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是人的內心,卻沒有絲毫的變化。正如兒時的魯迅也在逃避孔乙己一樣,我們都一樣的。

《吶喊》自序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