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遇職業索賠怎麼辦?律師建議這麼做

自今年1月1日《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正式實施起,化妝品行業又相繼推出十多部相關法規出臺。特別是《化妝品標籤管理辦法》實施後,各地陸續被曝出多起因化妝品標籤不合規而被罰的案例。

為此,淘美妝商友會智慧財產權法律導師劉奕岑律師,重點分析了商家容易碰到的高風險問題。

商家遇職業索賠怎麼辦?律師建議這麼做

0

1

這些問題要重點排查!

商品資質是否合規。

劉奕岑表示,大促售賣關係到線上線下兩個層面,消費者在線上拍下商品後平臺會生成交易快照,這就是買賣雙方線上訂立的合同,是雙方發生糾紛判定的依據,那麼線上展示的商品屬性、發貨時間、贈品明細等都是合同的一部分,如果在履行的過程中出現偏差,那麼就可能會導致違約風險。

其中,商品本身的合規性是最基本的,凡是有法律風險、侵權,或違反《質量法》、《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商品,都有違規風險。

頁面宣傳是否誇大功效。

“如果商品本身是合規的,一定要注意宣傳問題,不少商家會在宣傳詞上栽跟頭。”劉奕岑談到,在銷售過程中,商家不能對商品進行可能跟實際功效不符的宣傳。

例如,芝麻丸作為普通食品,宣傳頁面出現“幫助生髮”、“減少脫髮”是有風險的,可能會受到平臺的監管和排查,還會受到職業投訴人、職業索賠人的舉報。

發貨是否符合平臺要求。

“如果出現大批次延誤發貨的情況,連結可能面臨下架。”劉奕岑表示,雙11期間會有大量的訂單湧入,如果商家發現訂單量暴增,無法在原定時間內發貨,需要及時跟買家進行溝通,重新就發貨時間達成協議,或者及時在頁面修改發貨時間承諾,避免後續可能的違約風險。

平臺規定,雙11期間下單的商品,要在48小時內發出,如果大批次商品超期無法發出,可能會面臨被監管;但商家可以透過提前設定更長的發貨時間或者與消費者另行約定的方式,提前做好計劃,,就不會受48小時限制。

售後處理要及時。

劉奕岑特別提到,訂單量暴增必然帶來售後成比例的增加。售後主要注意兩個點:一是商家違背發貨時間和承諾時,要及時處理,否則將面臨雙倍賠付問題;二是以假貨為理由的售後問題,商家在一定要提交完整材料,謹慎處理,否則將計入店鋪糾紛率,對店鋪的經營有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引發資訊層面售假排查。

02

商家如何避免直播踩雷?

選品層面。

“有的商品在自己店鋪銷售沒有問題,但不能上直播;也有部分商品上直播需要提前向平臺報備,透過稽核才能上直播。”在選品層面,首先商品本身品質就是一個基礎的內容,不能銷售假貨。另外,商品是否構成侵權也要透過不同層面的資訊做判斷。

商品賣點是否與直播宣傳同步。

劉奕岑提到,主播在直播過程中完成的銷售行為,最終落地的是消費者拍下的商品頁面,因此商家必須做到消費者在直播間拍下的商品與承諾一致。

例如,直播宣稱拍一送二,商家既要做到數量準確,還要詳盡描述拍的一是什麼,送的二是什麼,規格分別為多少,品牌是否一致等,確保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不會產生誤解。

產品宣傳合規性。

普通化妝品不能宣傳特殊化妝品的功效,否則就會面臨平臺的監管和處罰,例如美白、淡斑等。劉奕岑介紹,任何一個直播平臺都會有技術手段對直播中的宣傳做監管,因此商家要格外注意宣稱詞,對商品的宣傳層面做謹慎考察。

另外,劉奕岑還特別提到主播補稅問題。隨著監管趨嚴,稅務合規一定會成為重要板塊,不論商家/主播/平臺都會越來越規範。避免風險的核心在於合作雙方要把整個流程梳理下來,做合同形式的約定和規範,明確責任義務,避免爭議。

03

商家如何應對職業索賠人?

“打鐵還需自身硬,商家本身是合規的,對於職業打假人的舉報都可以從容應對。”

劉奕岑表示,一般情況下,產品及宣傳合規,遇到職業打假人的機率是大大降低的。但仍然有一些系統性風險是無法徹底規避的,商家可以從商品合規的角度去做完善。

商家常見被舉報和投訴的主要是中文標籤問題。法律明確規定一般貿易商品必須貼有中文標籤,套盒中的單品、贈品也要有中文標籤,否則會涉嫌違法。

那麼,商品合規情況下,遇到標籤類的職業打假人投訴怎麼辦?

首先,商家可以利用平臺提供的職業索賠聯合治理工具對此賬號進行投訴操作,透過大資料判斷投訴人是不是職業的,以提供基本的判斷依據。

其次,商家可以提供監控影片、採購憑證來證實發出去的商品有中文標籤,行使自己的舉證權利。

事實上,在日常中,平臺也有相應工具來防範職業打假人。如果商家收到平臺提示可以選擇不發貨,或者商家發現訂單異常也可以先投訴。

總的來說,越來越多的打假人、舉報人對法律更加了解,他們不僅透過線上舉報、投訴,現在也會採取訴訟方式獲利,這就倒逼商家們在日常中時刻關注法律法規變化,樹立法律概念,如此才能在強監管時代實現長線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