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禪讓只是意外的插曲——再讀《五帝本紀》

在傳統儒家的講述裡,堯舜禹三代的傳承是“禪讓制”,許多文人在講述這一歷史時,使用的“原始文獻”是《史記》中的《五帝本紀》一篇,但如果細細考究,《五帝本紀》中的堯舜禹禪讓絕對是一場意外。

傳統儒家講述下的堯舜禹禪讓史

《五帝本紀》中記載,堯在位70年時自覺年齡偏大、精力不濟,於是問“四嶽”自己該選誰為繼承人。“

四嶽

”就是四個當時很有權勢的人,大概類似於清代早期的“議政王大臣”,四嶽推舉了舜,舜和堯沒太多親族關係,也沒什麼功勞。於是堯打算考察一下舜,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讓女兒暗中觀察舜的品質,舜表現很好,於是堯讓舜攝政。堯死後,舜躲在外面想讓丹朱繼承大位,但丹朱實在不成器,舜只好又回來做首領。

堯舜禹禪讓只是意外的插曲——再讀《五帝本紀》

而禹繼位時就簡單了,禹治水有功,舜“

預薦禹於天

”,舜死後,禹也想讓位給舜的兒子,也沒有成功,於是自己繼位。

以上,就是傳統儒家所講述的堯舜禹禪讓史,但只在《五帝本紀》這一篇目中,也能看出很多疑點。

堯之前一直是世襲制

《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實行德政,整軍備武,威震四方,後來在涿鹿聯合盟軍打敗了敵人蚩尤,被眾首領推舉為天子,有不服的,黃帝就去征討,最終天下大定。

堯舜禹禪讓只是意外的插曲——再讀《五帝本紀》

後來,

黃帝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孫子顓頊,顓頊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侄子高辛,高辛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摯,摯把位子傳給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就是高辛的另一個兒子堯。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

截止到堯,之前的黃帝、顓頊、高辛、摯都是一家人

,這是明明白白的家天下,毫無疑問的世襲!

堯傳舜的疑點

1。

舜是什麼樣的人

首先,舜一定是個很有本事的人,畢竟他能跟瞎子爹、不講道理的媽、兇狠不仁的弟都相處得很好,說明他

辦事很有手段

。其次,那會兒沒有自媒體,訊息傳播速度很慢,他自己一家子的破事居然能搞得沸沸揚揚,恐怕是

有心為之

。再次,他的候選人名額是“四嶽”給的,“四嶽”是很有權勢的人,勢必不會隨便推舉,說明舜

很會搞關係

(他能跟那麼一家子和諧共處也能看出搞關係的水平超高)。最後,堯考察舜居然直接把兩個閨女嫁過去,這太過匪夷所思,我只能認為當“四嶽”舉薦舜時,堯已經認定舜是可以接班的,也就是說,後面的考驗只是

走過場

堯舜禹禪讓只是意外的插曲——再讀《五帝本紀》

2.舜上臺幹了什麼事

舜上臺後,乾的最有看頭的事是放逐

外部的“四凶”和內部的四個大臣

。外部的“四凶”分別是帝鴻氏的

渾沌

,少暤氏的

窮奇

,顓頊氏的

檮杌

,縉雲氏的

饕餮

,這四人都是各自氏族的繼承人,舜把他們都遷最最偏遠的邊境地區去了,據說那些地方還有人面獸身的妖魔鬼怪,估計他們四個的小命都不長久。

內部的四個大臣分別是

共工、鬎兜、三苗、鯀

,這四個人來頭可是不小,其中共工和鯀多次被“四嶽”舉薦承擔國家重點工程,他們應該都是內部位高權重的人物,不過全都被舜放逐了,這次放逐的地區在四方的蠻夷之地,沒放逐“四凶”那次偏遠,不過也好的有限。

這兩次放逐很有意思,一次外部、一次內部,被放逐者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人,這很難不被我聯想成處理外部敵人和內部政敵的行為。

舜到底如何繼位

我們在這,不談《竹書記年》等史料,只聊《五帝本紀》,從本紀中看,很有可能是這麼個情況:舜很有手段,也很懂宣傳,他把自己如何解決家庭矛盾的故事滿世界大肆宣傳(史載他去過很多地方),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之後憑藉自己高超的人際關係手腕結交了很多有權勢者,其中包括“四嶽”。

此時,堯向“四嶽”詢問誰能做繼承人, “四嶽”推舉他的兒子丹朱,堯拒絕了,可能他想讓“四嶽”多推舉幾次,已顯示丹朱確實民心所向,誰知道“四嶽”只推舉了一次就轉而推舉共工,共工的實力太強,舜不想給他,於是岔開話題去聊治水了。

後來堯再次問“四嶽”繼承人的問題,“四嶽”大概是真的不想推舉丹朱,於是扔上去一個沒有根基的舜,堯覺得舜沒有根基,自己死時,他需要作秀讓一次位,自己的兒子那時候可以順手接盤。於是堯就把女兒嫁給舜,讓他接位,誰知舜接位之後三下五除二把異己都處理掉了,後面作秀時丹朱已經沒有能力接盤,只好讓舜坐穩了位置。

禹到底如何繼位

舜傳禹在《五帝本紀》沒有太多記載,基本就是說禹治水有大功,舜早就內定他為接班人了。不過我們仔細想想,禹的父親鯀可是被舜處理過的,兩邊不說深仇大恨,總也是有疙瘩的,如果舜能好好地把位子給禹,那舜可真的是境界高潔。

堯舜禹禪讓只是意外的插曲——再讀《五帝本紀》

我們如果聯想下

禹的主要工作是治水

,就會有另一種思路。治水是全國性的大工程,隨便到哪,地方的部落都需要配合,在治水過程中,禹就有機會認識到各部落的領袖,同時有漫長的“共同治水”時間跟他們搞好關係,獲得他們的支援。同時,水災過後平原會比較肥沃,相應的部落也會更加繁榮,而這一切都是治水的禹帶來的。

換句話說,禹治水之後,個人聲望和支持者的力量都達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此時如果他想起來他爹的仇,順手去逼下宮,估計舜很難招架的了。

後來,禹的兒子實力強大,順利擊敗政敵繼位,天下又迴歸到堯之前的“家天下”了,堯舜禹三代的“禪讓制”插曲也就奏完了。

當然,以上內容都是本人根據《五帝本紀》的猜測,可能跟歷史事實並不一致,不過本人還是認為《五帝本紀》內容疑點很多,堯舜禹之間的故事應該遠比本紀記載的更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