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之前的朝代——虞朝世系探討

中國有5000年以上的文明,一脈相承,延續至今。當代史學家一般公認夏朝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不僅明載於史,而且得到了二里頭等地考古的證實。

但是除了“夏、商、週三代”這種大家耳熟能詳的提法,古代中國,還有“虞、夏、商、週四代”的提法,所以古代存在虞朝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按照西方史學界的標準,只要有傳說或孤證(例如當代土耳其祖先是中亞西突厥烏古斯人後裔的說法),基本可以列入歷史的話,那麼虞朝也是可以列入歷史的。

夏朝之前的朝代——虞朝世系探討

虞舜

據《韓非子·顯學》:“虞夏二千餘歲。”這種說法成立的話,虞朝在中原大地存續很久,而不是隻有一代50年。但是虞朝留下的痕跡不多,記載也很少,所以後世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存在。夏朝之前明確被承認只有五帝,其餘歷史沒有被司馬遷選中;而秦始皇統一天下,焚燒或毀壞了很多歷史書,所以很多虞朝的事似乎不可靠。夏、商、周各傳位數百年,稱帝王名號者都在十人以上,可見那時候還是很講“政治道德”,尊重“天道”,不會輕易推翻一個朝代,不像後世曹魏開始,隨便誰都可以稱王稱帝,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政治道德”損毀慘重,帝王朝代像走馬燈一樣快速輪換。

所以可以推斷,虞朝不僅僅是虞舜一代,必然也是延續了幾百年的中原王朝,雖然統治疆域不一定很大。

夏朝之前的朝代——虞朝世系探討

虞朝

《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周棄,能播殖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後皆為王公侯伯。”

如果這種記載正確的話,幕、禹、契、棄都是本族中最有地位的人。只是虞幕很少被人提及,所以鮮為人知。而禹、契、棄常被人稱道。

《國語·魯語上》記載著春秋中期展禽的話:“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太王,而帥稷者也,周人報焉。”

如果這種記載正確的話,那麼虞幕還不是虞朝的始祖,其地位只和杼、上甲微、高圉、太王相當。

《左傳》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晉國的史趙說:“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於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

按照這種說法,虞朝的世系很長,其中最著名的是舜與遂。而瞽瞍也不是後人所認為的那樣頑固。

夏朝之前的朝代——虞朝世系探討

夏朝影響範圍

《左傳》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記晏嬰之言:“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這些都是虞朝的名號。

《史記·陳杞世家》《索隱》引《世本》雲:“陳,舜後。”宋衷注云:“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祀舜。”可見虞遂為夏末商初的人,箕伯、直柄更糟一些,當為夏朝人;伯戲在其後,應該是商朝人。

《左傳》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記載,少康為寒浞之子澆所迫害, 得到虞思的庇護。虞思能協助友邦之君恢復故國,說明其國力尚強,其時代應在箕伯、直柄之前。

襄公二十五年鄭破陳後,子產獻捷於晉時稱:“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胡公名叫滿,亦稱“媯滿”。虞舜的兒子商均,雖然不是天子,但也算列國之君。

夏朝之前的朝代——虞朝世系探討

韓非子

可見虞一直延續到夏朝和商朝,到周朝時變成陳國,戰國時則為田齊,史書中都有詳細記載了。關鍵是夏朝之前的虞朝是怎樣一個世系。

戰國時人們整理前人史籍成果,寫成《五帝德》和《帝系姓》,其中暗示:關於有虞氏多出來的四個名號,即窮蟬、敬康、句芒、蟜牛,原有一定的來歷。但是為了統一於黃帝的世系,所以被扭曲了,但沒有被取消。

按照以上史料,我們大體可以列出虞朝世系:

幕,窮蟬,敬康,句芒,蟜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共15個名號。瞽瞍與舜及舜與商均為父子,這是可以確認的。但是其他眾多名號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可考了。顓頊是否屬於虞朝,也難以考證了。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晉卿範宣子自述其家世雲:“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以虞為最早的時代之稱,陶唐氏為當時的列國之一。

《左傳》哀公六年引《夏書》雲:“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

當然當時虞朝的力量,不能算是“中央政權”,只是眾多政權中力量或影響比較大的那個。與後世夏商周對於周邊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可能擁有“天子”的名號,“天子”名號或許和春秋戰國時期“霸主”稱號一樣,在列國之間輪流轉。

《荀子·非相》雲:“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韓詩外傳》卷三亦有此文,而字句略相異。其有關實際情況者,為“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韓詩外傳》作“虞、夏有傳政,不若商、周之察也”。

這段話說明,“五帝”不是五個前後相繼承的帝王。只是比較有名的五個帝而已。所以韓非所說“虞夏二千餘歲”,不應當做空穴來風。其史料價值不能輕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