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職稱評定的開始,再次進入我們視野的幾個不合理,值得討論

近期,一年一度的職稱評定工作在各省又開始了,原以為今年的職稱認定標準會和去年一樣,但讓筆者意外的是各省在網上公佈的職稱評定標準都相比於去年有了提高,一些省份又一次將在核心期刊發表至少兩篇論文,縣級以上賽課和輔導學生獲獎等榮譽作為了認定職稱的必須條件之一,幾乎全國今年的職稱評定標準都提高了不少,看來教師們,尤其是農村教師評定職稱又越來越難了。

隨著職稱評定的開始,再次進入我們視野的幾個不合理,值得討論

職稱評定工作一開始,職稱設計中幾個不合理的地方也再次進入到了我們的視野,成了教師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

首先,教師工資按崗位發放,但崗位工資十幾年不變不合理。比如,某教師2005年評上了一級教師職稱,到今年已經將近16個年頭了,但還領的是崗位十級的工資就非常不合理。大家都知道,一級教師評上副高階職稱之後,就可以直接拿崗位七級的工資,而在一級教師和副高階教師職稱的崗位工資之間還相隔了九級、八級這兩檔的原屬於一級教師的崗位工資,原本是按照年限自動晉檔的,但遺憾的是,很多地方對一級教師只發十級崗位工資,即使你取得一級職稱十幾年了九級和八級的崗位工資依然和你無緣。每一級崗位工資之間相差幾百元,即使你很優秀,就是不給你自然晉檔,不給你提工資,這點很不合理。

隨著職稱評定的開始,再次進入我們視野的幾個不合理,值得討論

其次,職稱之間工資相差很大也不合理。舉個例子,你現在是一級教師職稱,今年評上副高階職稱之後,你的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加起來會比原先多領一千多元,兩個職稱之間工資相差這麼大,有點不合理。坐在同一間辦公室,都當班主任,工作量幾乎一樣,甚至有些一級教師工作量比副高階教師的工作量大卻領著相差一千多元的工資。幹同樣的活,卻領不一樣的工資,工作量小的工資卻高,這樣的職稱和工資掛鉤制度導致了不合理,應該值得我們關注。

隨著職稱評定的開始,再次進入我們視野的幾個不合理,值得討論

再次,限制職稱人數不合理。眾所周知,職稱是對專業水平的認定,是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承認,本應該專業技術只要達到某種水平就給予相應的技術水平認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是限制名額,有人數限制,這樣就造成很多專業水平早已達到相應的職稱認定標準,卻要經過無數年的苦苦打分排隊,苦苦等名額,無法實現職稱認定。人為地設定人數限定,不斷提高評定標準來限制職稱人數的做法,筆者認為不合理,職稱評定標準應該是多年一修訂,而不是一年一變。

隨著職稱評定的開始,再次進入我們視野的幾個不合理,值得討論

最後,還將論文等作為職稱認定條件不合理。誰都知道現在發表論文要給版面費,只要給了版面費發表論文就不再是難事,可還要將發表論文作為必要的認定條件就有點不合理了。學術核心期刊也收版面費,降低了論文發表的難度,同時也給了學術造假者機會,這樣的論文也就少了學術參考價值,尤其那隻要參加賽講,就給的縣級以上榮譽能代表一個人真正的學術水平嗎?筆者認為與其用這些虛頭八腦的可以透過弄虛作假得來的東西作為評定職稱的條件,還不如用教學業績和工齡來衡量公平,這樣也可以給那些只知低頭拉車不懂抬頭看路的老師一個評職稱的公正、公平的機會。媒體報道的四名校長因為透過弄虛作假,偽造教學經歷各種榮譽和論文的事件,難道還不能說明此設計得不合理嗎?教學業績難道沒有紙上談兵的論文更具說服力嗎?難道不更具有公平性嗎?

隨著職稱評定的開始,再次進入我們視野的幾個不合理,值得討論

職稱評定這一關係到教師切身利益的東西,若要真正起到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作用,最好還是不要和工資掛鉤。在職稱認定過程中,多點學術研究,少點功利,少些人為的因素,這樣教師們才能真正地安下心來教書,靜下心來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