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是怎樣避雷的

聰慧的中國人民在很久以前就已經不自覺地使用了避雷技術。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建築歷經千年滄桑後依然巋然屹立,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古建築上的避雷技術。古塔是我國現存最有特色的古建築,它們也是我國古建築避雷技術的最好見證。我國的古塔以磚石質居多,也有木質、金屬結構的。古塔最初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建築,其外觀造型與中國的宮殿屋宇相比,獨具特色。

中國古建築是怎樣避雷的

中國的塔平面多為方形和八角形,塔頂尖尖,高聳入雲,最容易遭遇雷擊,但為什麼許多古塔卻能完好地儲存至今呢?這當然不是因為雷電的特殊照顧,而是古塔在雷電來臨時,能自動消除雷災。

關於古塔避雷的記載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1611年的一個夏夜,浙江嘉興的東塔大放金光,宛如四散的流星。1960年的一個夜晚,雷聲大作,人們發現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塔頂尖端連續發光。這些都是古塔放電現象,放電以後,雷災就消除了。上面提及的這些古建築,雖然沒有避雷針,卻都裝有消雷、防雷的裝置。最常見的避雷裝置就是塔剎,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早在三國時期,我國就發明了塔剎。建成於229年的位於江蘇高淳縣的保聖寺塔,塔高31米,塔頂有一裝飾,高約4米,由覆缽、相輪和寶葫蘆等組成,這就是塔剎。這種塔剎就是人們常說的“葫蘆串”,它實際上是一個避雷裝置。正是由於安裝有“葫蘆串”,才使得這座古塔歷經2000多年而未遭受雷擊。金屬塔剎可以避雷,但是對於磚石結構的塔與木塔中的許多謎團,我們目前尚無從解釋。就拿木塔來說吧,它為什麼可以在雷雨天氣下巋然屹立呢?有人說,這是因為木塔不導電,地面又幹燥,於是,木塔就有了避雷的效能。而有的人卻反對這種說法,認為當雷電襲來時,會產生很高的電壓,電流又特別大,木結構的塔也會成為導體,它又怎麼能夠躲得過電壓高達幾百萬伏的雷電呢?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儘管如此,那一座座完整的古代木塔仍然讓人們為之折服。比如山西應縣的木塔,塔高51米,全部是木結構。這種高大的建築很容易遭受雷擊,然而,它從建成至今,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卻仍高高地聳立在天地之間。

關於中國古建築的避雷技術,最完整的文字記述源於《中國札記》一書,該書是法國旅行家戴馬甘蘭於1688年寫成的。書中有這樣的記述:“中國屋宇的屋脊兩頭各有一個高高仰起的龍頭作裝飾,龍口裡的一條金屬舌頭曲折地伸向天空。舌根連著的一根金屬絲是同地面相接的,這種裝置非常奇妙,因為當碰上雷雨天氣的時候,它可以使雷電從龍舌沿鐵絲跑到地下,避免建築物被雷電擊毀。”這位法國人說的“龍頭”,就是我國史書中記載的“鴟尾”。相傳,漢代的時候,未央宮遭雷擊失火,有人向漢武帝建議,在宮殿的屋脊上安裝一些能消滅火災的鴟魚。於是,就有這種叫做“鴟吻”或“鴟尾”的金屬飾物出現在後來的宮殿和民房的屋脊兩頭。“鴟吻”並不僅限於龍頭,還有魚、雄雞等各種式樣。很遺憾,這些鴟尾與大地間並沒有金屬線相連,這位法國旅行家卻以自己的想象和觀察,想當然地認為它應該是同西方的避雷針相似的裝置。但到底是不是真像他說的那樣呢?目前我國的有關專家還沒有找到真實可靠的證據,沒有定論,但是遍佈祖國各地的古代建築群卻向世人證明: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同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創造了人類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