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清明節氣說的是它是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有一首專門的節氣歌,可以很輕鬆的瞭解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甚至是準確的時間。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農曆節氣是方便農耕和生活而形成的,清明節一般是公曆4月5日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時節是一個重要的農事季節。這個節氣一到,天氣轉暖雨量增多,草木萌動空氣清澈明朗,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句農諺對普通農民的影響深遠。還記得小時候,父親每年都會買一本“農曆新書”,也就是巴掌大小的一本紅色的日曆本。他會根據裡面的記載安排農業生產。每到清明前後他就會把牛圈豬圈的糞用釘鈀耙出來,堆起來。然後用薄膜把糞堆蓋起來發酵,同時會在糞堆上放上一些籃子。籃子裡面裝上土撤溼水,再把豆角,辣椒的種子放在裡面,然後再蓋上薄膜。這樣裡面的溫度就會很高,白天天氣熱的時候,還需要揭開薄膜降溫。時不時澆澆水,過半個月左右,裡面的種苗就可以移載到地裡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作為節日,它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又被稱為“蹅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它有兩大主題: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和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掃墓祭祖是我們中國人禮敬祖宗,緬懷先人的一種情感表達。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民間祭祀通常以家族為主體,具體形式各地區多有細節上的不同。但共同的目標就是感恩祖宗,緬懷先人,求祖宗保佑庇護。這是一種精神寄託的方式,也是一種隔空的想念。透過祭祀共同的祖先,家族成員之間增進了感情,加強了凝聚力,弘揚了孝道親情。

現在很多人都是遠離故鄉在外拼搏奮鬥,到了清明節也無法回家,無處寄哀思。但也有一些人即使過年不回家,清明節也是一定要回去祭祖的。

踏青也是清明節的一大主題,古時候叫探春、尋春等。意思就是春日郊遊。可以是與祭祀活動同時進行,也可以是單獨去郊遊親近大自然。

除了中國人過清明節,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人也過清明節,過節的方式有相同也有不同。

2008年清明節透過立法的形式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今年的清明節剛好是星期五,與週六週日連在一起可以連休三天。你準備回家祭祖了嗎?

最後提醒大家,安全出行,文明祭祀。你有什麼故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