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赤壁之戰,別被《三國演義》騙了,開戰的地方在這!

真實的赤壁之戰,別被《三國演義》騙了,開戰的地方在這!

陳壽《三國志》在許多人物的傳記中記述了東漢末年發生的一場決定三足鼎立的關鍵戰役赤壁之戰,但並未明確記述戰役發生的具體郡縣,於是關於赤壁之戰的方位問題歷來爭論不休,至今存在著“蒲折”“嘉魚”‘“武昌”漢川”“黃州”“鍾祥”等多種異說。明初歷史小說名著《三國志通俗演義》(下簡稱《三國演義》)描寫赤壁之戰發生於今湖北黃州、鄂州一帶,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文學虛構之筆,並非歷史上赤壁之戰發生之地,真正的古戰場在湖北蒲斯一帶。然而,文學的描寫未必不是歷史的真實再現,人們普遍認可的歷史卻未必就是真相。羅貫中對於赤壁之戰戰場方位的描述與魏晉原始文獻記錄高度吻合,具有深刻的歷史真實性。

真實的赤壁之戰,別被《三國演義》騙了,開戰的地方在這!

將赤壁之戰方位界定於江夏郡東部切合漢末軍事態勢《三國演義》之《玄德敗走夏口》一回描寫曹操親率大軍征伐劉備和孫權:“馬步水軍八十三萬,詐呼一百萬,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沿江而來,西連荊、陝,東接薪、黃,連絡寨柵三百餘里,煙火不絕。”《諸葛亮舌戰群儒》一回描寫曹操寫信給孫權說:“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又寫虞翻說:“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足見小說明確將赤壁之戰發生地確定在漢末江夏郡境內,又指明大致範圍在江夏郡之東部。文中所謂“荊、陝”,指荊州、峽州,即今湖北荊州市和湖北宜昌市;“陝”乃“峽”字之誤,本為兩漢夷陵縣,北周以後改曰“峽州”,清代升為“宜昌府”。所謂“蘄、黃”指薪州、黃州,即今湖北薪春縣和湖北黃州市。

真實的赤壁之戰,別被《三國演義》騙了,開戰的地方在這!

《三國演義》古今地名混用,所言“荊”、“峽州”實為東漢荊州南郡之江陵縣、夷陵縣一帶,“薪州”、“黃州”實為東漢荊州江夏郡之薪春縣、綁縣一帶。漢之綁縣轄今湖北武漢市新洲區東部和黃州市黃岡、麻城、羅田等縣市,隋以後改稱“黃州”,延續至今;薪春縣轄今黃州市浠水、薪春、黃梅、廣濟等縣市。

真實的赤壁之戰,別被《三國演義》騙了,開戰的地方在這!

羅貫中說曹操大軍“西連荊、陝,東接薪、黃,連絡寨柵三百餘里”顯然不合情理,從南郡夷陵縣至江夏郡綁縣、薪春縣一帶至少有一千餘里,絕非相距三百餘里。但小說描寫曹操大軍已經越過夏口(今武漢市市區)而至江夏郡東部之綁縣(黃州)一帶,即確定赤壁之戰發生在江夏郡東部,則完全符合漢末建安十三年的軍事態勢。

真實的赤壁之戰,別被《三國演義》騙了,開戰的地方在這!

赤壁之戰前曹操集團已經控制了江夏郡江北大部分地區眾所周知,陳壽《仁國志》之《武帝紀》《先主傳》《荀或傳》《文聘傳》和虞溥《江表傳》等史籍對於曹操征伐荊州、劉備倉皇南逃的過程作了較為完整而清楚的記述:太祖將伐劉表,問或策安出,或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完、葉如或計。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瓊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瓊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候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總之,建安十三年十二月之前即赤壁大戰前,曹操軍隊已經越過夏口(今武漢市)到達江夏郡東部江北綁縣(黃州)一帶。《三國演義》將赤壁之戰戰地方位確定在江夏郡東部綁縣(黃州)境內,其依據正是漢末曹操大軍東進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