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與麵條的邂逅,陝西關中八大怪之——全面宴

陝西關中指“四關”,即東函谷關,西大震關,南藍關,北金鎖關,現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起就叫“四塞之國”,因此,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戰國時,張儀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天下之雄國。”也正是因為關中的地理環境因素,才成就了大片的小麥種植,而小麥種植也影響了人們以麵食為主的飲食習慣。

小麥與麵條的邂逅,陝西關中八大怪之——全面宴

關中面,顧名思義,指陝西中部地區麵食的總稱。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秦漢稱“湯餅”,隋唐稱“長命面”,宋元又改稱“水滑面”,據元代韓奕的《遺牙遺意》記載:“水滑面,用十分白麵揉搜成劑,一斤作數十塊,放在水中,侯其面性發得十分滿足,逐塊抽拽,下湯煮熟,抽拽得闊薄乃好。”,清代薛寶辰在《素食說略》中記載更為詳細:“其以水和麵,入鹽、鹼、清油揉勻,復以溼布,俟其融合,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面。”

小麥與麵條的邂逅,陝西關中八大怪之——全面宴

關中面型別眾多,有岐山臊子面,楊凌蘸水面,油潑面,鮑魚翅面,biangbiang面,戶縣擺湯麵,蒜蘸面,華縣洋芋面,涼麵,扯麵,酸湯麵,龍鬚麵,炒麵,梆梆面等60餘種,下面小編來為您簡要介紹幾種。

小麥與麵條的邂逅,陝西關中八大怪之——全面宴

油潑面是傳統特色麵食之一,又叫拽面,抻面,扯麵,楨條面、香棍面等,起源於周代。油潑面是一種較普通的麵食,將手工製成的麵條放在水中煮熟後撈入碗中,然後將蔥花塊,花椒粉,醬油,香醋,食鹽和辣椒麵等平鋪在面上,用燒的滾燙的油澆在調料上,頓時熱油沸騰,滿碗紅光,再拌入娃娃菜,豆苗,綠豆芽等菜品即可,關於它的形狀有這樣的描述:其薄等於韭菜,其細比於掛麵,可以成三稜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由此可見,雖然其較為普通,但製作技術水平較高。

小麥與麵條的邂逅,陝西關中八大怪之——全面宴

岐山臊子面是陝西最具代表性的臊子面,是麵食中的一絕,其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麵湯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以酸辣著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才能符合關中人豪爽的性格; 臊子湯裡要有香味十足的臊子肉,石榴般大小、炸的脆黃的豆腐粒,菱形的明黃色雞蛋塊,橘紅而軟糯的胡蘿蔔丁和乳黃色紗綿的小土豆塊,湯上還得飄著一層切得細碎的翠綠色蒜苗葉,加上這些配料才能算作一份真正的岐山臊子面。

小麥與麵條的邂逅,陝西關中八大怪之——全面宴

楊凌蘸水面形似褲帶又被稱為褲帶面,因傳於后稷的誕生地——楊凌而出名,因其“湯汁適中,油而不膩,筋而不硬,香而不濃,蘸而不淡,光滑爽口而久負盛名。相傳貞觀盛世時期,楊凌農民李王氏夫婦拌嘴,生氣之餘,和麵做飯,面硬加水,水多而面軟,又加面,又硬,如此反覆,揉了81遍,面和的既白又筋,無力擀開,只好連揉帶扯,結果又寬又長,形似褲帶,下鍋煮熟,農婦又調湯汁,讓其夫吃,其夫將面蘸入湯汁中,吃後連說“嘹”,當地百姓仿效食之,後傳入長安,唐太宗李世民微服品嚐,讚不絕口,賜名“蘸水褲帶面”,總而言之,楊凌蘸水面就是:面白薄筋光,湯汪蒜辣香,湯麵分盆裝,越嚼越覺香。

小麥與麵條的邂逅,陝西關中八大怪之——全面宴

戶縣擺湯麵以一大碗清湯麵和一個調料湯碗,挑起一筷子麵條擺涮一口一吃一口,邊擺涮邊吃而得名,它的特點是:湯汪味厚,講究亮湯鮮菜,入口鬱香有餘;面薄性筋,口感光滑,百吃不厭;湯麵分碗,一碗盛臊子湯,一碗盛麵條,食人眼饞。它的吃法很特別,吃飯時人們圍坐一圈,每人面前放半碗熱臊子湯,中間擱一盆盛有面條的大盆和一小盆臊子湯,四周再放上香醋,食鹽,油潑辣子,每個人根據自己口味調製,關於臊子面,戶縣人常說:“下到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疊絲線,吃到口裡嚼不斷,嚥到肚裡香半年。”可見其美味程度之高。

小麥與麵條的邂逅,陝西關中八大怪之——全面宴

關中面的味道沒有統一標準,它的真正味道需要品嚐者用心感受和體驗才能得出答案。

小麥與麵條的邂逅,陝西關中八大怪之——全面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