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漸漸消失的里弄市井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

上海是一座人文之城,海納百川,中外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現代和傳統文明兼收幷蓄。在這種包容下,出現了許多歷史厚重的優秀老建築,從打破“華洋分居”的老式石庫門裡弄(“里弄”指衚衕),到新式石庫門裡弄、新式里弄、公寓式里弄,建築的演變與上海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拍攝老建築彷彿就是在品讀上海。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漸漸消失的里弄市井

對上海老建築的拍攝,源於我對攝影的熱愛——從一開始舉著相機拍攝花花草草,到拍攝旅行途中的人文風景,再到把目光最終轉回我的故鄉,我才發現上海是拍不完的:每一座老建築,每一棟老房子,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承載著歷史,充滿了故事。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漸漸消失的里弄市井

陽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白牆紅磚的文藝氣息

在上海眾多的老住宅、里弄中,我想,我最喜愛的大概就是那克萊門公寓了。克萊門公寓(現名為“玉門公寓”)位於復興中路1363弄,是1929年比利時人克萊門與教會合辦新建而成。克萊門在復興路眾多建築中頗具代表性:整個小區由5棟相同且獨立的公寓組成,結構對稱;牆面以米白色打底,粉刷水泥砂漿,雖然表面粗糙,但故意勾勒出的線條圖案清晰可見,有一種粗獷之美;公寓區域性飾以清水紅磚鑲嵌的圖案,紅磚上有幾何構成的簡單圖案,簡潔卻極富裝飾感;坡屋頂上平下陡,鋪上了紅瓦,與整體色調和諧相應。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漸漸消失的里弄市井

多年前的克萊門還曾是一家飯店,白天這裡供應義大利菜,晚上就成為舞廳,並且一整天都有樂隊伴奏演出,音樂不斷,在這音樂縈繞的環境下讓它也就顯得更富有藝術氣息了。在法式風格為主的情況下,克萊門還含有英倫風格的紳士氣息,紅色的小磚特別討喜。(右下圖)克萊門公寓的正門與秋日紅葉顯得特別相襯。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漸漸消失的里弄市井

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外牆上那紅磚裝飾、對稱結構和社群的佈局,所以,我著重拍攝了公寓外牆的細節,為此我選擇了中長焦鏡頭,拍了不少紅磚拼接而成的裝飾圖案;在拍攝建築的對稱結構時,我換上了廣角鏡頭,以便拍到任意一幢公寓的全貌;最後是社群全貌的拍攝,我爬上隔壁公寓樓的天台,那裡恰好是最佳拍攝位置,可以俯瞰整個小區:呈梅花形的佈局排列,大面積磚紅色的屋頂,盡顯秋色氣息,陽光穿過樹葉,灑在地面影影綽綽,浪漫之意濃厚。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漸漸消失的里弄市井

不同於華美的外觀,克萊門公寓內部質樸了許多:推開陳舊、厚重的大門,最先看到的是古老而又腐朽的木質郵箱,它們早已被居民們自制的郵箱取代;門口的門墊已經被踩破,然而地板上的馬賽克圖案,黑白灰三種小格子交替排列,尤其漂亮;公寓內的樓梯、地板都是深色木質的,樓梯的漆色大面積脫落,上面印刻著無數斑駁痕跡,雖然凌亂滄桑,但歲月感油然而生;樓梯轉角是修長、需要仰望的大面積窗戶,午後的陽光灑進來,古老的空間被照亮,窗戶四周的牆壁白與灰明暗對比,顯得有些不真實。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漸漸消失的里弄市井

之所以選擇克萊門公寓進行拍攝,大抵是因為我的小資情懷。克萊門公寓的每一棟房屋都像別墅,白牆紅磚的細節讓人充滿浪漫的聯想,再加上小區裡經常飄揚出隱隱約約的鋼琴聲、小提琴聲,極具文藝氣息。若是在一個暖暖的午後徜徉在這裡,喝上一杯香濃的咖啡,其中的意境會讓人產生穿越時空,回到上世紀老上海的錯覺。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漸漸消失的里弄市井

優雅而斯文的“斯文裡”漸漸消失的里弄市井

上海開埠初期,外國人和中國人原是分割槽域居住,互不干擾,即“華洋分居”。後因為戰爭等原因,大量難民湧入租界避難,住房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迎合中國人的居住習慣,設計師創造出中西合璧、新建築樣式的里弄住宅——石庫門。石庫門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住宅對外較為封閉的特徵:每戶都有一簡單的石料門框,內配黑漆厚木門,上有銅環一副;這種建築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來可以自成一統,石庫門因此而得名。後來為了區別逐漸西化的新式石庫門裡弄,早期的石庫門建築被稱為 “老式石庫門裡弄”。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漸漸消失的里弄市井

斯文裡,上海規模最大的石庫門叢集之一,建於1920年左右,在新閘路北的大通路(今大田路)兩側,以路為界分為東、西斯文裡。西斯文裡早已拆除,如今留下“東斯文裡”孤獨存在。我很早就有拍攝東斯文裡的想法,無奈工作繁忙,一直沒有行動,等到有空去拍的時候,東斯文裡的居民早已搬遷完畢,只剩下體量龐大、空空如也的里弄住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