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

變化多端

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冬瓜之被忽視,據說還有個原因是烹調方法單調,家常大多素燴或者燉湯,儘管它可以配豆腐、粉絲、幹蠶豆瓣,或是配葷料如肘子、肉丸等,也仍然是清湯。它不宜用醬油,用之必酸。倘要佳味,必須用上湯珍料,如火腿、開陽、乾貝之類。袁枚的《隨園食單》上有個冬瓜燕窩菜,“以柔配柔,以清入清,重用雞汁、蘑菇汁面、燕窩皆作玉色,不純白也”。袁枚認為“甚佳”,這完全是以清淡見勝的。他還有一則“冬瓜”專條,卻是另一種看法:“冬瓜之用最多。拌燕窩、魚、肉、鰻、鱔、火腿皆可。揚州定慧庵所制尤佳,紅如血珀,不用葷湯。”此“拌”並非涼拌,應是陪伴的“伴”。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這與另一飲饌著述清人顧仲的《養小錄》上的“煮冬瓜”近似:“老冬瓜去皮切塊,用最濃肉汁煮,久久色如琥珀,味方美妙。如此而冬瓜真可食也。”這些均屬重葷。似乎冬瓜入烹未必非清淡不可。現在河南菜中有“琥珀冬瓜”,是取其形色。鎮江名菜“冬瓜五味鍋”,該是冬瓜葷做發展到今天的典型佳構,而且馬上使人想到“冬瓜盅”。這真是一個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世界,簡直使人意想不到。清以前的烹飪古籍上未見有“冬瓜盅”的記述。它產生於什麼時候呢?據廚師間傳說,起源於清宮御廚。起先是用西瓜做隨公出的官吏流傳各地,大概在廣東開始改用冬瓜。廣東是冬瓜多產地區,當地人也愛吃冬瓜。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1982年報道,廣州市大暑那一天銷售冬瓜達到30多萬公斤。大冬瓜好像也產於廣東。《廣東通志》說:“昆狍山冬瓜延蔓,蒼藤經寸,實長三四丈,大逾圍。”又有種說法是“西瓜盅”始於慈禧時,“冬瓜盅”不會更早了這大概源於德齡的《御香縹緲錄》提到了“西瓜盅”。其實並非如此,大約早一個世紀的《養小錄》上已有,那時沒叫“盅”,而是“煨冬瓜法”:“老冬瓜一個,切下頂蓋半寸許,去瓤,子淨。以豬肉,或雞鴨,或羊肉,用好酒、醬、香料、薑汁調和,滿貯瓜腹。竹鑑三四根,將瓜蓋籤牢,豎放灰堆,內則礱糠鋪底及四圍,窩到瓜腰以上。取灶內灰火,週迴焙築,埋及瓜頂以上,煨一週時,聞香取出。切去瓜皮,層層切下供食。內饌外瓜,皆美味也。酒肉山僧,作此受用。”這在烹調術中屬於瓤法,完全是“盅”的意思。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冬瓜盅”成了現代宴席名菜以後,在許多菜系中得到發展和創新,又吸收了傳統的瓜刻技巧,使它從形式到內容都臻於藝術品的水平。冬瓜外皮青綠,肉白色,經廚師精心雕刻上龍鳳花鳥、祥瑞花紋等圖案,或篆隸字型的吉祥詞語,其精美程度,足以使你迷戀而忘於下箸。內容更是有葷有素,有鹹有甜,有清有濃,有單料也有複合料,各有特色而又各逞其味。使人讚歎這中國烹飪史上的奇葩。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冬瓜盅並不專美於筵上,家廚也可製作。最好買一個與家庭人口比例適合的小冬瓜,刮洗去外皮上的毛粉,底部切平,便於平穩地放在深盤中;上部四分之一處橫切開,挖去內瓤,上部做蓋,下部盛料;裝好料後蓋住,用牙籤插住,放入深蒸鍋蒸,視用料決定蒸的時間,至熟爛就可以供饌了。吃時去牙籤、揭蓋,用湯匙舀食。不但內料、湯水美妙,最後連滲透鮮味的冬瓜都可暢啖無餘,確是“內饌外瓜,皆美味也”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至於用料,似乎用什麼都成。我將所見過的30多種冬瓜蠱作了排比歸納以後,大概可以分為4種類型:一種是單料的。如《北京民族飯店菜譜》上的“羊肉末冬瓜盅”,全用羊磨襠肉末加雞湯製成。另有純用鱉肉的,用子母雞的。《福建潮州菜點選編》上有一個“哈什螞冬瓜盅”,用東北特產的哈土蟆製成。這是甜菜,可以推論許多原料均可用為冬瓜盅的填料,而且是鹹味、甜味均可的。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一種是純素料的,別具風味。用料如三菇六耳、髮菜、素雞、筍、芽菜、蘆筍、腐竹、竹蓀、雞壩等,單用或複合用都可,視愛好選擇。還有許多幹鮮果品,同樣也是上好的材料。香港有一位廚師做的“素冬瓜盅”,用料有香菇、乾草菇、鮮草菇、黃耳、鮮蓮子、蘑」菇、白果、竹蓀、生薑、夜香花等,有著清淡雅緻而又富於營養的特點。還有一個也是香港的,供家常應用,用料有蒸糯米飯、筍丁、青豆、花生米等,如願意還可以加其他料,熬不住清素加點肉丁也未嘗不可,待客似略嫌寒酸,自家吃則無所不可的。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一種是複合料的,其名稱則可叫“什錦”、“八珍”或“四寶”“三鮮”等。用料由三種到十幾種或更多。葷料、素料和果料都可搭配。例如:廣東的“鮮蓮冬瓜盅”,用料有瘦豬肉、鴨肉、火腿、蟹肉、田雞、蝦仁、鮮蓮子等;北京《新僑飯店中餐菜譜》的“瓤冬瓜”,用料有海米、口蘑、乾貝、豬白肉、香菇、冬筍、海參、熟雞肉等;《湘菜集錦》的“瓤嫩冬瓜”,用料有火腿、海米、香菇、乾貝、熟嫩雞肉等。還有許多冬瓜盅用料有鮑魚、魚翅、魚肚、燕窩、蹄筋以及魚丸、肉丸、蝦餅等。總之,任什麼料都可入選,權宜加減,悉聽尊便,不受任何清規戒律束縛,真是個可以大展手藝的領域。北京全聚德的“鴨四寶冬瓜盅”,便是用鴨掌、鴨舌、鴨胰鴨肉丁做成的。由此不是可以想到雞四寶、羊四寶、豬四寶等嗎?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還有一種是異形的,同樣用冬瓜去瓤填餡做成,但不是用盅形。它們是:北京飯店的“什錦冬瓜帽”,不加蓋,做好後扣在盤中,破瓜掏食;鎮江的“冬瓜五味鍋”,裝料以後放在燜缽內,加湯整燜而成;再有一種“冬瓜船”,雲南的,取長形冬瓜修成木船形狀,船艙中裝料。如果發揮想象力,還可以做成其他形狀變異的冬瓜盅菜來的,比如“冬瓜合”之類。家常人少,有時一個冬瓜太多,則可以買段冬瓜頭,扣在一個大碗中,中間掏空,上部仍按冬瓜盅的做法,切頭做蓋,照樣是冬瓜盅的風味。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做法也有不同,有全用生料填入,連瓜一同蒸制的,有全用熟料的,有用半熟料的,還有後加料的。不管怎麼做都必須用上湯,這是搭漿不得的。也有些飯館不注意質量,操作也馬虎,冬瓜盅殼先蒸熟放在一邊,到有客點“××冬瓜盅”時,將先制熟的“××”料抓配下入瓜盅,加點大市湯,臨時上籠,蒸熱就上席。這一路菜快則快矣,無論內外,清湯寡味,風韻全無,吃後只好是隻此一次了。在香港稱此為“放水燈”。江蘇舊時農曆七月十五有“放河燈”之舉,為的齋鬼。“放水燈”那意思是騙鬼吧。

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變化多端,其製作者當然稱為藝術大師

不用冬瓜,也可以做“西瓜盅”、“香瓜盅”、“南瓜盅”、“筍瓜盅”、“節瓜盅”等。不過仍以冬瓜為佳。冬瓜肉白而有透明感,看去頗為滋潤,人們甚至叫冬瓜盅為“白玉藏珍”。總而言之,變化多端,不是一刀切,不是一成不變,不然怎麼能叫做“豐富多彩”。這該是烹飪藝術之一端。藝術,也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以及形狀獨特而美觀的產品。冬瓜盅兼有這兩個特點,其製作者當然可以稱為藝術大師了!好了,小編的文章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