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清朝是封建社會瓷業的鼎盛時期,不僅官窯精緻華美,還湧現出眾多外銷瓷品種。但若論影響之深遠,當屬廣彩。

所謂廣彩,是指清雍乾時期,在廣州發展起來的“借胎上彩”的外銷瓷,呈現出構圖嚴謹,色彩濃豔的風格。

18世紀,歐洲各國對“中國風格”的狂熱達到頂峰,符合歐洲審美和歐洲品味的廣彩瓷器應運而生。究其原因,既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又有內在的政治經濟動因。

當歐洲風格與中國文化在瓷器上相遇,碰撞出的不僅僅是華美的工藝品。它讓世界認識了中華文明的千年積澱,同時也在廣州打開了放眼世界的一扇窗,將西風東漸的啟蒙思潮吹進了皇權森森的大清帝國。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一、廣州港發展的歷史沿革

南北朝時期,廣州已經成為中國聯絡世界的港口。據東晉高僧法顯《佛國記》記載,當時廣州與斯里蘭卡、爪哇等國的貿易非常頻繁。

唐代,大食加入與中國貿易的行列,大唐形成了四大貿易港,即交州、廣州、泉州、揚州,又以廣州最為繁盛。

宋代,廣州港成為全國外貿中心。《萍州可談》記:

崇寧初,三路各置提舉市舶司,唯廣最盛

元代,由於統治者的重商主義,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與廣州通商的國家激增,達到145個。

明朝中期,因倭寇襲擾,封閉泉州、寧波兩處港口,僅留廣州。

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廢除禁海令,設立粵、閩、江、浙四處海關。1686年,廣東政府招募了一批有實力的商家,代表官府與外商進行貿易,並代徵關稅。商貿壟斷組織“廣州十三行”由此誕生。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廣州十三行全景

1757年,乾隆以防患外夷為由,關閉江、浙、閩三處海關,所有外洋船隊只准在廣東停泊貿易,即“一口通商”政策。廣州港從此獨佔外貿鰲頭80年。

二、廣彩瓷器燒造史

廣彩瓷器於康熙中晚期創燒,乾隆時期發展成熟。19世紀初,廣彩開始仿照傳統織錦紋樣,用金水描畫,形成其“織金彩瓷”、“堆金積玉”的獨特風格。

清廷解除海禁後,大批外商來到廣州採購巨量瓷器。為此,當地商家從景德鎮購進素白瓷胎,按照西洋畫法進行彩繪,再經二次燒製而成,這就是著名的廣彩瓷器。初期廣彩的繪製技法由景德鎮官員楊快、曹鈞引入,因此風格與景德鎮類似。乾隆年間,廣彩工匠引進歐洲水青、西洋紅、大綠等色調,採用西洋畫的明暗表現技法,開始呈現出成熟的歐式風貌。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廣彩開光人物故事執壺

此後,廣彩在歐洲興盛百年。18世紀末,隨著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和“新古典主義”的勃興,纖巧優雅的洛可可藝術迅速衰敗;同時,以德國邁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廠掌握了硬瓷燒製技術,導致廣彩在歐洲的佔有率急劇萎縮。

此時,被歐洲貿易封鎖的美國人將目光瞄準了中國。1784年,“中國皇后號”商船抵達廣州,正式開啟了中美貿易的大門,廣彩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表現為動物題材減少,山川、花卉、草蟲紋增多,具有鮮明的嶺南氣息。

光緒時期,廣彩發展至成熟階段,在保留中國傳統工藝的同時,吸收融匯歐美藝術精華,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獨特風格。

民國時期,潘冷殘、高劍父、陳樹人等文人畫家開始參與廣彩創作,併成立了著名的新彩繪組織“廣東博物商會”。抗戰時期,廣彩生產停滯。1956年,新中國第一家廣彩工廠成立,即後來的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三、西洋來風對廣彩瓷器的影響

康熙時期,隨著傳教士畫家郎世寧被召入宮,標誌著官方對西洋科學文化的認可。從此,西洋風尚吹進中華大地。

清初,外銷瓷主要在景德鎮民窯燒製。為滿足西方需求,包括宗教紋樣在內的各類西洋裝飾被採用,並以其成熟的繪畫、燒造工藝,為之後的廣彩發展奠定了基礎。如當時景德鎮生產的墨彩“耶穌瓷”,用纖細的灰黑線條勾勒圖案,非常符合西方的宗教氛圍。在之後的廣彩中,不難發現眾多與墨彩“耶穌瓷”相仿的瓷器,直接推動了廣彩“織金彩瓷”風格的誕生。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墨彩“耶穌瓷”

18世紀,中西瓷器貿易的蓬勃發展,使中國彩瓷從歐洲上流社會進入尋常百姓之家。其題材也隨之豐富,平民人物圖和田園風情圖大量出現。

此外,受到西洋油畫影響,廣彩一改中國傳統水墨畫法,以油畫的古典浪漫主義風格,著重人物情感的表達和風景襯托,展現出絢麗繁盛的西洋圖景。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18至19世紀,外商在廣州訂購瓷器數量猛增,據黃啟臣《清代前期海外貿易的發展》統計:

1685-1757年,到廣州貿易的歐美商船312艘;1758-1838年,激增至5107艘。

另據相關統計,清代廣彩約佔中國古代外銷瓷總量的70%,遠銷100多個國家,併成為國外博物館收藏最多的中國瓷器品種。凡爾賽宮、夏洛特堡、香布隆宮、伊斯坦堡…均可見到它的身影。

廣彩巨大的外銷量,以致景德鎮每天向廣州運送瓷胎的商船達十幾艘。即便如此,依然無法滿足需求。於是廣州附近的瓷廠也開始燒造素白瓷胎,並就地彩繪。美國旅行者William Hickey於乾隆34年參觀廣彩加工場後描述道:

在一間長廳裡,約三百人正忙著描繪瓷器上的圖案,並潤飾各種裝飾,有老年工人,也有六七歲的童工。

足見其龐大規模和興盛景象。

在當時的歐洲,廣彩以其光滑細潤的瓷質、規整有序的型制、精緻細膩的繪畫,取代了風靡一時的“克拉克瓷”,成為貴族社會的主流。歐洲貴族為展示自己的財富,甚至特意從廣州購置大批廣彩用作宴會瓷。《中國陶瓷史》記載:

在貴族上層間,優質的中國瓷器已經作為誇耀財富的手段…普魯士皇帝選皇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遜龍騎兵和臨近的君主換取一批中國瓷器,以為他的婚禮增色。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華美的廣彩開光人物圖象耳瓶

此外,廣州十三行的興盛,也從側面反映了廣彩的貿易盛況。廣州十三行起於明末,康熙25年,成為官府特准對外貿易的商行,廣州外貿被其壟斷操縱。廣彩使十三行成為中國最富有的商人群體之一,尤以潘、盧、伍、葉四大家族為最。如伍家在1834年時,擁有2600萬兩白銀,人稱“天下第一富翁”。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將伍氏評為千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一。當時十三行商館內金山珠海,堆滿銀錢。1822年,一場突發大火,燒燬了商館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雨韭盒筆記》記載:

燒粵省十三行七晝夜,洋銀熔入水溝,長至一二里,火息結成一條,牢不可破。

可見廣彩對外貿易的興盛和暴利。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一、廣彩盛行的政治因素

清初,由於東南沿海反清力量的活躍,清廷嚴令沿海居民搬離海邊50裡,嚴重打擊了對外貿易。康熙23年,反清勢力基本肅清,遂開放海禁,設江、浙、閩、粵4處對外港口,外商的瓷器訂單紛紛湧來,為之後廣彩外銷奠定了基礎。

18世紀中期,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需求,來到4個對外港口進行投機的洋商越來越多。同時,南洋發生涉及華人的爭鬥事件。這些情況引起了清廷的警覺和反感,對外貿易形式急轉直下。

乾隆5年,荷蘭殖民者在爪哇大肆殺害華僑,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紅溪慘案”,舉國震驚。此外,英國商人為了填補對華貿易的鉅額逆差,不斷派人騷擾江南沿海。這使酷愛下江南的乾隆開始擔心自身安全。1757年,乾隆斷然釋出了那道著名的聖旨,規定洋商不得直接與官府交往,只能由“廣州十三行”辦理交涉事宜,開啟“一口通商”政策。而之所以選擇廣州,除其本身優良條件之外,還因為廣州遠離核心區域,就算洋人真的引起暴動,也不會馬上影響中央的統治。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紅溪慘案

“一口通商”客觀上讓廣州的對外貿易迎來史無前例的繁榮。從此,廣州號稱“金山珠海,天子南庫”。《廣東新語》中一首竹枝詞寫道: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南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

此外,西方政治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廣彩的盛行。當時,歐洲貴族特意到廣東定製大量紋章瓷,這與西方社會新秩序的建立密切相關,展示了歐洲貴族的政治目的。相關專著《紋章學》解釋道:

紋章為正在重新組織的社會帶來了新的身份象徵。它有助於將個人置於團體之中,並將團體置於整個社會體系之中。

二、廣彩盛行的經濟因素

工業革命後的歐洲,本應成為全球經濟中心,但當時世界的重心仍在中國。1852年,英國官員米契爾在廣州描繪道:

我們工廠主只要稍稍思索一下這種制度令人讚歎的節儉性,那麼就會一目瞭然,就較粗的織造品而論,他們是沒有任何希望與之競爭的。

中國正是憑藉著米契爾描述的“家庭工業”制度,在當時的世界起著主導作用。如貢德·弗蘭克所云:

儘管歐洲人獲得美洲的金銀並以此買通進入亞洲的世界經濟的道路,但是在 1500 年以後的三個世紀裡,他們一直是一個小角色,而且不得不適應亞洲的世界經濟遊戲規則…

可以說,當時中國強大的經濟,成為廣彩盛行的重要憑藉。

同時,“一口通商”政策,也將廣州的經濟推向頂峰。瑞典人龍思泰記錄了當時的盛景:

這座城市成為數額很大的國內外貿易舞臺……中華帝國與西方各國之間的全部貿易,都以此地為中心。中國各地的產品,在這裡都可以找到……東京、交趾支那、柬埔寨、暹羅、馬六甲或馬來半島、東方群島、印度各港口、歐洲各國、南北美洲各國和太平洋諸島等地的商品,都被運到這裡。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珠江南岸的廣州十三行對外貿易情景

繁榮的經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商人,他們辦事效率高,頭腦精明。美國商人亨特在日記中寫道:

賬房先生很機智,計數快而準確。行號辦事敏捷,有次序,打包整齊,手法靈活,這是中國商人的特點。

此外,繁盛的對外貿易使廣州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視窗,也讓洋行商人化身吸納西方科學文化的先行者。他們最早接受了外面的世界,許多行商都能以流利的英語與外商打交道。1772年,洋商潘振承首次使用倫敦匯票支付貨款,這對當時只知白銀的中國百姓來說是不可想象的。1804年,瓷商阿新請美國商人在普羅維登斯的報紙上刊登自家瓷器的廣告,取得了較好的商業效果。這些與時俱進的洋行商人,也是廣彩盛行的重要因素。

三、廣彩盛行的地理因素

廣東北枕五嶺,南頻南海,海岸線漫長,港灣優良。從廣州出發進入南海,向西可通往西亞、北非、南歐等地,南航則直達東南亞,過太平洋又可扺美洲各國。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廣州的海外貿易源遠流長。自漢代始,海上絲綢之路就長盛不衰。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

18世紀,廣州發展出7條對外航線,廣彩隨之譽滿全球,分別是:

廣州—果阿—里斯本。這是通往歐洲的最長航線,全程11890海里,經過國家較多,非常有利於廣彩在歐洲的傳播。廣州—長崎。透過這條航線,廣彩在東亞地區得到了人們的認識和喜愛。廣州—馬尼拉—拉丁美洲。廣彩以此到達拉美國家,但由於文化衝突,並未在當地引起反響。廣州—望加錫—帝汶。這是廣州與東南亞貿易的老航線,在清代進一步鞏固發展。廣州—紐約。由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首航,航程達13000英里。後廣彩在北美的盛行也是由此起步。廣州—俄羅斯。1803年,沙皇派兩艘艦船從喀琅斯塔港啟航,橫過大西洋,繞南美洲,再渡太平洋,至1806年才得以到達廣州,打開了廣州到俄羅斯的海貿商路。廣州—大洋洲。1819年,英國商人詹姆士,在廣州購買大量茶葉運往新南威爾士,雖然“缺乏適當的回程貨”,但打通了廣州到大洋洲的貿易航線。四、廣彩盛行的工藝因素

廣彩受到狂熱追捧,離不開優秀的工藝技術,其生產流程分為設計、描線、填色、封邊、鬥彩、烘烤等工序。19世紀初,廣彩依照傳統錦緞紋樣作飾,形成“織金地”風格,以色彩豔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著稱,成為廣彩的花色基礎。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廣彩仕女紋碗

此外,廣彩善用金銀水進行鉤、描、織、填,宛如無數金銀彩絲織於白玉之上,顯得光彩奪目、富麗堂皇。有詩讚曰:

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何須錦緞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

廣彩的彩繪原料,多數由廣州本地自制改配,完美融合了琺琅彩的明豔和粉彩的柔和。其特有彩料有:水青、西紅、大紅、大綠、麻色、茄色、金彩等,總體比景德鎮彩料更加鮮豔明亮。

最後,景德鎮優質高嶺土製成的素白瓷胎,也是廣彩耀眼奪目的重要因素。但由於其“白中泛青”的特點,廣州工匠在彩繪前,會先施一層白釉,起白底或白彩的作用,如白色果凍一般晶瑩見底。

五、廣彩盛行的審美因素

18-19世紀,剛剛經歷了康雍乾瓷器鼎盛時期,五彩、琺琅彩、粉彩的成熟,為廣彩的藝術風格提供了技術物質基礎。但因其外銷瓷的本質,廣彩更多的模仿了西方藝術形式,猶如繪製西洋油畫,極富立體感。此外,工匠們喜歡採用滿地開光的形式,有邊、有開光、有地,主題內容安置在中心,主次分明,互相襯托,成為其設計方面的主要特徵。

廣彩的繪畫題材也十分廣泛,主要以下幾種:

1、宗教神話題材

宗教題材多描繪聖經故事,大部分來自《新約》。神話題材取自希臘和古羅馬神話,主要刻畫女神、仙女。這兩種題材的廣彩一般作為歐洲貴族的社交禮品,實用器較少。

2、愛情題材

1720年後,歐洲男女愛情題材非常流行,多表現為歡愉場景。其裝飾性超過了實用性,屬於陳列品。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廣彩礬紅開光山水西 洋人物

有趣的是,多數廣彩中的西洋人物,雖身著西式服裝,金髮白臉,但望其五官還是中國人形象,完全不見西方人高鼻深目的特徵。這或許是因為中國畫工很少見過西人,也不熟悉人體解剖知識,使的多數18世紀瓷器上的西洋人物,都或多或少的打上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烙印。

3、紋章瓷

紋章瓷就是將歐洲諸國貴族、都市、團體的特殊標誌,燒在瓷器上。18世紀中期,廣彩紋章瓷受到歐洲貴族的強烈追捧。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就命令首相馬紮蘭創辦中國公司,到廣東訂造標有甲冑紋章的瓷器。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廣彩紋章瓷咖啡杯

4、中國傳統題材

廣彩中的中國傳統題材,大多為寓意吉祥的紋樣,如“連生貴子”、“多子多孫”、“鶴壽延年”等;花卉則以“四君子”為主,表達高尚的人格情操;還有山水樓閣、漁樵耕犢、戲劇故事等等,無不反映當時中國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廣彩人物故事海棠形茶 盤

總體而言,廣彩一改青花瓷的水墨風格,以濃豔的色調迎合了西方的審美需求,並注重吸收西方文化,將歐洲風情融入瓷器製作,由此得到外國人狂熱的喜愛。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一、對中國的影響

廣彩的盛行,使廣州人的生活方式深受歐洲文化影響。英國人呤唎這樣描述1859年的廣州街頭:

很多姑娘的足上穿著歐式鞋,頭上包著鮮豔的曼徹斯特式的頭巾…我覺得廣州姑娘的歐化癖是頗引人注目的。

這在當時的中國內地城市是無法想象的景觀,呤唎對此讚不絕口,認為廣州姑娘的頭髮無比漂亮:

她們後面的頭髮紮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這條長辮散開的時候,就像一匹黑色的謝特蘭馬的尾巴一樣。

呤唎的觀察,反映了在嘉道年間廣州人的生活和消費觀:

人皆奢華,動用皆好體面,以至如今計算之,更有甚焉,比之以往更多十倍矣。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18世紀的廣州城

此外,由於廣彩盛行,行商與西洋商人建立了極為親密的關係。他們還創造性的發明了“廣東英語”。《廣州“番鬼”錄》記載:

這種語言巧妙地運用了聽慣的外國音調,並按照他的單音節的表達方式,成功地彌補他自己語言的不足

當時廣州流行一本名為《鬼話》的小冊子,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和豐富的想象力,巧妙地解釋外文的意思,引得大眾競相購買。

發達的對外貿易還催生了買辦群體,他們大多數是廣州人,說洋話,穿洋服,吃洋餐,對西方消費方式非常熟悉,一定程度上傳播了西方消費文化。

最重要的是,廣彩為政府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並帶動了國內的資本主義發展,為之後的民族資本主義打下了基礎。

二、對歐洲的影響

廣彩不僅豐富了歐洲人的生活,也為其藝術領域帶來改變。興極一時的“巴洛克”風尚逐漸消退,“洛可可”風尚橫空出世,表現為弧形的造型、紛繁的裝飾、豔俗的色調、纖細的筆觸和矯揉造作的情致。這股潮流差不多持續了半個世紀,可以說中國廣彩瓷器的盛行,直接開啟了“洛可可”的風行。同時,廣彩還對歐洲繪畫藝術產生影響。在不少西洋畫中可以看到其蘊含的廣彩式“中國風”,一些畫作中也有廣彩瓷器的描繪。

此外,在廣彩的影響下,歐洲各國紛紛建立皇家瓷器工廠,開始了探索瓷器生產奧秘的腳步。如法國的皇家陶器工廠,以五彩繽紛的釉色著稱;倫敦著名的“弓”瓷器工廠,盛產瓷器雕塑和仿青花碗瓶,紋飾參照廣彩,描繪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等優美的風景圖。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18世紀英國生產的鍍金瓷器

歐洲真正的硬制瓷誕生於德國邁森瓷廠,早期仿造康雍乾官窯,後逐漸奪取了廣彩在歐洲的市場份額。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自元朝青花瓷之後,沒有任何瓷器品種能像清朝的廣彩一樣,影響了全世界。但與元代統治者主動開放的“重商主義”不同,廣彩的誕生是西方主動求索下的產物,更是閉關鎖國的“一口通商”政策的“畸形”受益者。這使得廣彩在“光芒萬丈”之下,隱藏著“先天不足”的悲涼底色。

果然,19世紀初,隨著歐洲革命的爆發,朝氣蓬勃的資產階級將矯情的“洛可可”風尚打入冷宮,廣彩維持了百年的熱潮也隨之退去。更諷刺的是,新興的資本家們透過廣彩學習到了中國真正的硬瓷技術,以德國邁森為代表的歐洲瓷廠橫空出世。直至21世紀的今天,他們依然壟斷著全球大部分的工業用瓷和生活用瓷。中國的千年瓷都景德鎮,卻依舊沉浸在“仿古瓷”的窠臼中無法自拔;而在廣彩的大本營—廣州,更是無從尋找當年瓷業的輝煌。

可以說,“一口通商”既成就了廣彩的百年傳奇,也讓其無法擁抱資本產業化的浪潮。面對西方的勃勃生機,廣彩沉屙日重,最終在清末無力抵抗西方機制瓷的入侵,只能黯然告別歷史舞臺。

廣彩的百年曆史,在這一刻,映照出優勢民族產業漸漸遠去的蹣跚背影。

誠然,廣彩為18世紀暮氣漸顯的清帝國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封建統治,也衝擊著控制人們多年的封建思想。南中國的廣州得以“睜開眼睛看世界”,成為最具國際化的中國城市。資本主義元素在這裡生根發芽,英語、廣告、支票……這些新世界的“先進詞彙”沒有難倒看似保守的中國人,反而在商業的海洋裡如魚得水。

但令人遺憾的是,銳意進取的民間浪潮,並未驚醒清廷“天朝上國”的美夢。他們將通商特權死死的摁在廣州一地,錯過了民族瓷業產業化的契機、卻成全了歐洲千年的瓷器夢想;錯過了全球資本主義經濟浪潮,卻在閉關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只留下姑娘們鮮豔的曼徹斯特頭巾,翩翩起舞在廣州的街頭,迎接不久后帝國主義“敲門”的堅船利炮……

大清廣彩瓷百年興衰史,閉關鎖國下的繁華盛景與悲涼底色

《中國的出口瓷器》

《廣彩:遠去的美麗》

《淺談現代廣州彩瓷的藝術特色》

《明清時期海上陶瓷之路的繁榮》

《試析現代廣東兩大彩瓷藝術風格》

《18世紀後期西方中國觀逆轉及原因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