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女子髮型,品味古代審美意趣和官民風俗

引言

中國歷史長河中,髮型無疑是極其重要的外在表現,為了儘量規整好自己的外在,人們都是努力地對髮型進行修飾,還把它作為展示美的重要部分,從髮型上,也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精神風貌,因此,隨著時代變遷之後,髮型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進一步的演變,這跟當時的風土人情、歷史背景息息相關。

從古代女子髮型,品味古代審美意趣和官民風俗

一、女子髮型演變和發展

原始社會,人們以批發為主,在髮絲上不加修飾;隨著時間開始發生推移,青銅器時代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人們不再像是原始人一樣茹毛飲血,穿著簡陋,審美意識亦隨著時代開始進步,在商代出現了珍貴的髮飾材料,大多數髮飾都是髮髻上面的裝飾品,包括椎髻、髻箍、雙髻等等,在殷墟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婦女髮飾。

從古代女子髮型,品味古代審美意趣和官民風俗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社會思想激烈衝擊著當時的環境,也促進了髮型方面的進步,人們追求美的意識更加濃郁,開始把假髮梳起高髻,以髮量多、頭髮高為美;戰國時,女子的髮型又進一步發生了變化,雖然還是梳髮髻,但其實又是將髮髻向後傾。

秦漢時期,由於在秦王掃六合統一天下之後,秦王追求永生境界,曾派出許多方士去海外尋找蓬萊仙境,企圖從中尋找到長生不老的藥方,也就從那一時期開始,中國的髮髻審美再次發生了改變,多為崇尚神仙境界為美,這跟當時秦始皇的喜好密切相關,政治影響文化,皇帝偏好影響到了宮廷髮型,而宮廷髮型又逐漸流傳到民間,成了民間流行起來的髮型,當時民間眾人都梳神仙髻,是椎髻之外一種新髻式,跟古人傳說中的琅嬛仙女髮型非常相似,顯得飄飄欲仙,非常動人。除了大眾的神仙髻以外,還延伸出了凌雲髻、參鸞髻等多種髮型,這些髮型中,女子都開始追求貼近神仙之美,進一步煥發光彩,體現了在思想方面的追求。

從古代女子髮型,品味古代審美意趣和官民風俗

漢代信奉道家之說,而道教學說中的神仙就是西王母,因此,漢代女子髮型多與西王母有關,同樣是追求貼合神仙之美,只是跟當年的秦朝所崇拜的神仙不再相似。

到了魏晉時期,由於當時社會較為動亂,很多名士都閉門不出,以竹林七賢風氣為盛,他們寧願隱居一隅,採菊籬下,避開世間紛爭,貫徹自己的處世哲學,也不願進入仕途,因為政局不穩,失望之情日甚,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佛教開始盛行,名士推崇玄學,導致民間風氣也慕佛、崇佛,在此情況下,婦女的髮髻上體現出了佛教思想,由於相傳佛祖是螺發,所以婦女開始梳起一種螺髻,是向佛祈福祝願,希望獲得吉祥如意,此外由於當時社會進步,假髮技術進步,很多假髮應運而生。隋代髮型變化不多,唐代髮飾豐富多彩,髮型千變萬化,宋代則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巔峰。

從古代女子髮型,品味古代審美意趣和官民風俗

二、宋代髮型文化的具體內容

北宋時期,城市開始興起,商業經濟也越發繁榮,在宋初穩定的政治環境下,社會變得更加發達,因此市裡行間開始流傳起一種奢靡風氣,在這種風氣影響下,婦女的髮型也朝著奢華、典雅、誇張的風格去轉變。當時的婦女們偏愛高冠長梳,且髮飾多種多樣。他們所愛的這種髮型屬於高髻,有一個別稱叫做“冠梳”。

從古代女子髮型,品味古代審美意趣和官民風俗

宋代女子髮型以髮髻為主,但髮髻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層次多樣,千變萬化,如果按照家庭經濟實力來分,可以分為高鬢和低鬢。貧家女子往往選擇低鬢,因為低髮髻更方便進行勞作,高發髻只適合宮廷禮儀,大雅之堂;按照年齡來劃分,不同年齡段女子有不同的審美,《東京夢華錄》中,有一句“戴冠子,黃包髻”。在宋朝時期,婦女和少女的髮型有所不同,婦女髮型以高貴典雅為基礎,年齡較大的婦女喜愛包髻,年輕女孩的少女髮型則是透露出一絲靈巧、俏皮的質感,她們偏愛雙丫髻或三髻丫,所謂的三髻丫要使用髮飾,髮飾是一條垂著珍珠的頭繩,跟現代的頭繩有相似之處。此外,還衍生出同心髻、芭蕉髻、等多種髮型樣式。

從古代女子髮型,品味古代審美意趣和官民風俗

結語

髮型不僅僅是外表,跟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也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與流行的風尚,所以人們的髮型也隨之做出改變,透過古人髮型,也可知當時的風俗和審美意識,具有極大研究價值。

參考資料:

《東京夢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