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電教授的家如“垃圾場”

華電教授的家如“垃圾場”

華電某教授的家,如果你有幸走進去,會誤以為到了一個放置廢棄物品或垃圾場的地方。

教授家像垃圾場?初聽,大概不會有人相信,但這是實情。

且這種說法好不誇張。是的,不誇張。那就說明家裡的髒亂差確實到了一定的地步。不然,好好的房屋怎麼會被稱為垃圾場呢。

試看,其家有非要放壞到一定程度才能處理的飯菜;有放了又放沒法不變味的壞水果;有堆了老久的酸奶、飲品等等。大概適量、不儲存對有過大飢餓經歷的人來說實在奢侈。有儲存,心裡才不慌;做飯有餘量,才感覺這頓飯有自己該吃的那份。

雖然這樣的狀況有些浪費,與現在提倡的光碟行動也相違背,但你總要讓家人吃飽飯。

自然,單單這些,還不能髒亂到一定程度,但若還有各種過期不過期的小零食、各種藥、各種小生活用品,還有大小隨時搬動的二十幾個皮箱,有兩三個衣櫃,還有放不下的衣服——-那感覺就有點意思了。

光這些,大概還會有人還會說,這也不能叫“垃圾場”啊。但,如果再有一位來配合:喜歡把附近的垃圾箱每天都刨一遍,把被人家扔掉的座椅板凳、過期帶包裝的各類食品、廢棄小家電,廚房的鍋碗瓢盆用品、衛生間用品,甚至木棍掛曆,總之但凡入眼的等等,都一股腦地往回搬,那屋子的模樣,你能想象出是什麼樣子嗎?

說是垃圾場,垃圾屋,真得不過分。

看到這兒,大家該會真覺的這博士教授有問題了吧。

對,真有問題!九十歲的老母親就喜歡這樣,當兒子的能不依著、順著?為了母親喜歡、高興、舒暢,只好如此,必須如此。

我還知道的華電另一位教授,其母也年事漸高,教授在自家附近買了房接母親來養老。然而一個勞動慣了的人,閒下來是很難受的,所以遇到人們扔掉的報刊雜誌、紙箱、包裝紙等,都會打包捆綁存放,積累起來等著買。

教授為讓母親有成就感,大凡遇到同事、朋友家要淘汰或丟棄的廢報、書本,都會主動為母親收羅起來,扛回去給母親的勞動增加戰果,讓母親在城市裡儘量過的自在。

這樣的事情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這就是孝啊,它在無言的行動中,在無聲的成全中,在默默的自我犧牲中。

反觀有些自稱孝,以為孝的人,自己都鬍子頭髮白了一大把,甚至是退了休的年紀,卻還在以“我”的標準要求父母。如果父母不如自己的意,如不在親朋,自己的孫輩面前給自己張面子;說話配不上自己曾經的官位;一天三、五遍地擦地板,深怕老人弄髒自己的家等等,扯著嗓子抱怨老父老母不提自己著想。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叫《牆頭記》,說的是不肖兒,為了不養年事已高的父母,兩家硬是送來送去,最後將老人放到院牆上的故事。當時看了甚為驚詫。

正真走上社會,經歷人生,知道像《牆頭記》的事情畢竟極少。但那些以自身的標準,以“我”要求高齡、近乎行動不便的父母,以乾淨的名義使父母無法與其同住,甚至讓父母傷心的人,與《牆頭記》又有多大的區別

如此,後面的人與前兩者相比,即便家裡潔淨如鏡,寬敞明亮,供著觀影菩薩和耶穌基督,日日唸佛或上教堂的人,又如何敢稱自己是孝順、孝敬的呢。

當過官又如何,與地位高的人做過朋友又如何,自以為了不起,到了退休年紀還在抱怨父母的人,在盡孝的路上還沒學會邁步。

孝是一場修行,人性的修行,是人生最基本的修行。

其實,孝也簡單,不過是你把我的屋子擺成“垃圾場”,我依然笑顏如花地看您使勁擺,可勁造,聽你呵斥、聽你訓;不過是我明明可以用高科技、我的所學等方式掙錢來養你,卻依舊無怨無悔抱著收集的破爛回家討您開心,討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