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心牆”這個敵人,這是自我挑戰中很關鍵的一步

破除“心牆”這個敵人,這是自我挑戰中很關鍵的一步

最近讀到劉墉的《心牆》,覺得寫得不錯,有所感思,特分享給大家。我想有些地方能帶來人新的角度自我觀察,心牆很多時候是自我趨利闢害建立的,但同時也阻礙了我們瞭解彼此。

作者回憶了小時候的場景:

小時候,我家四周是一片空曠的田野,我常站在田埂上對別的小朋友說:“田間的那棟房子就是我家,這塊田則是我家的院子,你們隨時都可以到我家來玩。”

這樣的一句話其實就是發自很自然的想法,也沒考慮合不合適,因為出發點很簡單,就是希望朋友能方便玩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大,住所的搬遷,城市更多的是牆的阻隔。城市的人似乎更加負責,我們要防著一些壞人,要加倍小心。房子的光線也變差了,朋友來探視也很不方便,就像作者說得:

三十年來,由沒有牆的大院子,到沒有院子只有牆,這不僅是住的改換,也是心靈的變化。

幼兒時,我的心是開啟的,純真地歡迎每個人進入我的心房。

兒童時,我的心是半開的,要進來的人隨時可以進來,我從不加阻擋。

少年時,我的心外築起高高的牆,但是在牆裡仍有我可愛的院子,雖然陽光少些,我依然可以在其中玩耍。

青年時,我心裡的小院子也被剝奪了,而不得不從“小洞”看每位來訪的人。

作者非常希望能擁有自由的空間,希望擁有更多的陽光,希望擁有更多新鮮的空氣,希望有田園的花香沁鬱。

當然,作者的想法我們可以理解,其實我們也不希望這樣。而我要說得是,心牆不僅僅是城市造成的,其根源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成本很高。與其要求別人怎麼樣,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怎麼樣。你需要主動去破除“心牆”,有時這個“心牆”是你創業路上最大的敵人,面對失敗,你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面對失敗,你抱怨現實的無情,痛恨獨角獸的無所不在。即使小有成就,也是失去公司控制的境地,或者依附在強者挾持之下苟延殘喘。而這一切正是你建立的“心牆”,因為你有選擇權,而卻敗在了自我設定。

破除“心牆”這個敵人,這是自我挑戰中很關鍵的一步

你選擇創業,其實就默認了常常失敗的可能,而真正的失敗到來,你所要的不是自我懷疑,而是要想到自身的不足,同時也要觀察自己的長處,如果重新再來,你會如何應對?每個人都破除“心牆”才能更好的合作,因為每個人的長處和不足都存在,不存在完美無缺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公司,也就不存在完美無缺的產品,那麼換個角度來認識就是,透過破除“心牆”,每個人最佳化組合,形成一個互補增益的超級個體,而這樣的組織也就最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