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三部曲:先謀本,再謀勢,後謀利

萬事都要先有想法,再有章法,後有做法。蓋樓先要挖坑,高樓要挖深坑,因為沒有基坑,樓就會塌掉。基坑就是大樓的根基底座,樓越高,坑要越深,萬丈高樓平地起,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識。

做企業也是一樣,追求效益最大就好比是追求大樓的高度最高,而挖基坑就好比是企業的根基,包括企業的自身建設和內部管理要健康、規範、科學、堅固,唯有根基好的企業,才能經得住市場的考驗和衝擊。

做企業三部曲:先謀本,再謀勢,後謀利

反觀國內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有的企業業績做得很好,增長速度也很快,短短几年便名噪一時,號稱業內第一,博得眾人喝彩,引得學者探究,但是不長壽,不消幾年,便銷聲匿跡,成為歷史,比如步步高、三株、秦池等。這樣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讓市場訂單壓死的。就好像是一個人暴食而亡,撐死的。為什麼?內部消化系統不行。這些企業其實都是不健康的企業,內部薄弱、混亂,沒有秩序,沒有流程,沒有文化,沒有管理,沒有體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團隊。。。。。總之,功能不全,零件奇缺,一團亂麻,一盤散沙,硬體雖不錯,但軟體很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向老闆彙報,裡裡外外全是老闆一個人說了算,可謂典型的外強中乾。長此以往,即便企業不死,老闆也得累死。而根基好的企業,如耳熟能詳的海爾、海信等名企,都是平臺基礎打得很牢,然後一步一個臺階,歷經風雨而不倒,愈發強勁活力,成為行業的常青樹。好壞之差,天壤之別。

做企業三部曲:先謀本,再謀勢,後謀利

概括而言,企業的死法通常有兩種,要麼是餓死,要麼是撐死。就像大樓一樣,要麼自己轟然坍塌,要麼讓外力轟倒。但不管哪種死法,其共同的根源都在於根基太淺,平臺不堅,內功不紮實。凡是根基好的平臺,不僅能吸引訂單,凝聚人氣,還能消化訂單,實現效益,才稱得上是健康的平臺。做企業,畢竟不是做一年兩年就了事的。

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做好一個企業,賺錢不是當務之急,打造好平臺才是迫在眉睫的要事,因為這關係到企業的永續經營和健康發展,眼光長的企業家通常先將自身的盤子做大做足做穩,先紮好架子,再謀勢,後謀利。他們相信,平臺的盤子做好了,賺錢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捨本逐末、急功近利的心態,必定是一敗塗地。

做企業三部曲:先謀本,再謀勢,後謀利

比如我身邊的一家準一線城市裝企,這幾年做得風生水起,原因在於前些年其主要精力都用在平臺的打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承受了成本、市場、人力、資金、輿論、風險等內外諸多壓力,默默無聞,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穩紮穩打,逐步建立完善了企業文化價值觀倫理規範體系、制度流程管理體系、產品開發體系、品牌營銷體系、設計研發體系、商業模式體系等等,比如產品開發,短短兩三年,我們便已開發了

十幾大類、一百多個系列、上萬種規格的龐大產品體系,

打造了一個國內唯一、功能完善、種類齊全、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適合商業模式及企業文化的強大的平臺,正是有了這個平臺,在今年整個行業業績下滑40%的不良背景下,他們卻逆勢增長了40%,家裝已進入當地前三強,公裝的訂單持續攀升。。。。平臺的威力爆發,其作用和價值得到顯著體現。事實證明,本固才能末強,今天的市場業績正是這幾年平臺經營帶來的必然結果。

做企業三部曲:先謀本,再謀勢,後謀利

作為企業如此,作為個人也需要打造“基坑”,

這個“坑”,就是能力、潛力、實力,有“力”才能有“利”。

比如公司組織的培訓活動,有個別員工不以為然,骨子裡頭不重視,認為是浪費時間,不如做點業務,做點具體工作,於是,要麼不情願地來了,卻是心不在焉,要麼乾脆找個理由請假不來。誠然,培訓的課件、內容、講師等因素需要提高,吸引力不夠,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排斥的理由。學習就是為了提高,為了固本,也是為了業績做得更好。排斥學習,實際是一種短視行為,也是捨本逐末的行為,光靠吃老本,幹不久,做不長,是不會有大出息的。

要蓋樓,先挖坑;做事業,先謀本,再謀勢,後謀利。本越固,末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