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林區從“砍伐”到“森林管護”的演變過程

從茫茫無際的原始森林,似乎永遠也砍不完,突變到放下“砍斧和鋸“實施森林管護,這是東北林區人們 始料未及的,無止境地貪婪、狂砍,潛意識裡有森林可再生性和再生的長期性,但他們忘記了,森林資源所具有的可再生性和結構功能的穩定性,是建立在人類對森林資源的利用遵循森林生態系統自身規律的基礎上的,那是不對森林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才能實現的。需要漫長自我更新、自我複製的。當森林在不知不覺地漸變,人們驚覺以無木可砍之時,事物的性質早己走到了不得不放下“斧頭和鋸”的程度上來,傳統的觀念“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無節制的濫砍濫伐,在自然的法則面前,顯得軟弱無力,必定大山,不像自家的自留地裡的“蔥”,今年拔光了,明年還有。忽視了森林生產的儲量與年生產量之間存在著一個數量差距的問題,森林資源儲量與採伐量比最少是17:1,最多為50:1,這和隨手在院子裡拔蔥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東北林區從“砍伐”到“森林管護”的演變過程

大興安嶺內蒙林區

東北林區從“砍伐”到“森林管護”的演變過程

大興安嶺內蒙古林區

東北林區大興安嶺和內蒙大興安嶺東部林區,素有落葉松之鄉之稱。都是建國後有組織地“砍伐”,計劃經濟時期,供應全國百廢待興的建築、煤礦、造紙、造船、和鐵路建設等,做出巨大貢獻,同時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贏得了“林大頭”、“林老大“的稱號,這種戲謔不過是說:林業只管生產,國家統一調拔,林業局就是個生產單位。據統計大興安嶺、內蒙古林區累計生產木材超過14億立方米,其中商品材,大興安嶺為1。3億立方米,內蒙林區為1。7億立方米,全國用材每10根木材,有3根出自東北林區,直至東北的大山終於拿不出像樣的東西,奉獻給人們為止,這多少有點像竭澤而漁,砍伐殆盡的做法。

東北林區從“砍伐”到“森林管護”的演變過程

大興安嶺貯木場

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林區,在清朝的禁封政策下,主要是為保護遊牧漁獵民族的生活和皇家龍脈,客觀上說對森林沒有破壞。隨清朝未年禁封的解禁及日本人對東北資源的覬覦,至建國除小興安嶺“伊春”林區未遭掠劫外,據統計長白山、汪清、敦化、穆稜、牡丹江等林區,以遭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破壞,這姑且有歷史上的原因,是朝代更替所造成的。從建國至停伐,小興安嶺林區累計為國家生產2。4億左右的木材,大山也精疲力竭了,除了哀嘆也別無它法了。

東北林區從“砍伐”到“森林管護”的演變過程

小興安紅松林

東北森林資源銳減分二個時期。第一、建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結束,對林業實行的是“大會戰”,能採多少是多少,湧現出一批林業勞動模範。這一時期也是林區基礎建設,人口大量增長的時期。更是國家基礎建設用材高峰期,木材實行統購統銷,由國家制定生產計劃。第二、改革開放後,計劃經濟轉軌到市場經濟,各林業局有木材定價權、銷售權,為了多銷多得,只有拼命採,靠薄利多銷原材料來維持林業的運轉,木材的綜合利用率、木材的附加值都不高。由於是國企轉軌搞市場經濟,沒有成熟的市場銷售經驗,木材銷售環節完全是亂象叢生,搞的見多識廣的外地木材商販,在木材銷售初期,不斷地往家發電報:“錢多人傻,見電速來東北發財”。亂砍亂伐,森林火災,偷盜採橫行,是森林銳減期最快的時期。

東北林區從“砍伐”到“森林管護”的演變過程

封山育林

東北林區從“砍伐”到“森林管護”的演變過程

封山育林

2014年4月1日。國家實施國有林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的政策。東北林區長達近50餘年的採伐生產作業就此畫上句號,同時也迎來了森林生態恢復建設發展期,砍樹人也變成了護林人。森林的陣痛雖以過去,但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深深地沉思,更多地是下一步如何經營好、保護好、培育好這片森林,讓它發揮更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