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心,梅骨,梅情——校友唐建教授雲南寫生

月照古影東山去

風送清香殿南來

老樹不移冰雪心

吾愛梅花終未改

梅心,梅骨,梅情——校友唐建教授雲南寫生

元梅唐建

2018年伊始,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唐建,帶領碩士、博士研究生到大理花橋村,體驗當地鄉土風情,觀賞元梅並寫生。近兩週的時間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收穫頗豐。唐建老師亦詩亦畫,以傳統的筆墨語言承載他個人的藝術趣味,使傳統題材煥發出時代風貌。(注:唐建,曾任山東大學中國書畫美學方向博士生導師)

梅心,梅骨,梅情——校友唐建教授雲南寫生

梅花,是富有中華文化特色與情感內涵的植物。在中國古代的歷史程序中,梅的精神內涵不斷被加強,文化地位不斷地得到提高,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梅文化。梅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是文學、詩詞、繪畫中極具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其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美學價值,使得以梅為主題的文化藝術作品在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

梅心,梅骨,梅情——校友唐建教授雲南寫生

八月照古影58cmx58cm-紙本水墨

宋元是花鳥畫的繁榮期,也是文人畫的興盛期。梅花以其清貞的形象,成為花鳥畫和文人畫的雙重題材。畫梅的藝術作品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管是宮廷院體,還是文人逸筆,梅都是他們的筆下常客。根據《宣和畫譜》《圖畫見聞志》等文獻記載,宋元時期畫梅的藝術家達百人之多,傳世作品八十餘件。從北宋仲仁獨創的墨漬作梅,到揚無咎、王冕的變法創新,梅的畫法逐漸脫離了院體的精勾細描,向文人畫的“逸興”“意趣”方向發展,完成了從“外師造化”到“中得心源”的轉化。梅花以其清雅的藝術形象和堅貞高潔的文化內涵,成為宋元文人畫的經典符號,並傳承至今,反映了中國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承載著豐厚的美學價值,成為了世界藝術史上具有東方意蘊的文化藝術符號。

梅心,梅骨,梅情——校友唐建教授雲南寫生

畫梅唐建

高麗貢山面博南,古鐵獨嘯山之巔。

世人只知梅花好,寒梅卻識歲月艱。

手撫老柯語老友,吾心護持似石堅。

畫畢自視蒼山雪,目送歸雁入雲天。

梅心,梅骨,梅情——校友唐建教授雲南寫生

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的花橋村,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千年古村落。花橋村有一株元代的古梅,迄今已歷經800多年歲月的風霜,是我國罕見的古梅之一。據傳詩人竇居炎曾專門為此元梅寫過一副對聯:“閱歷風霜,問爾幾生修到此;傳來錦繡,有誰千載豔如斯。”這株元梅樹幹粗壯,虯枝盤旋,錚錚如鐵骨。每年臘月時分,古梅樹繁花似雪,暗香浮動,枝頭花簇與老幹虯枝相得益彰,十分值得入畫。(嚴夢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