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看世界」體驗新加坡的多樣生活,別樣人生

「跟我看世界」體驗新加坡的多樣生活,別樣人生

由於歷史的關係,新加坡對於團結國內幾個主要種族可說是不遺餘力。待過新加坡的人應該不難發現,“不同種族和諧共處”的標語時時可見,含有種族歧視的言論是大忌。

在 2015 年新加坡歡慶建國 50 週年的大會上,"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是主題曲之一,同時播出了一段影片,片中的受訪者都是在雙文化家庭下長大的人(例如爸爸是印度人,媽媽是華人),他們訴說著這個國家對不同文化的包容。

美國在意各種族間的平等,但較少見到像新加坡政府大力宣傳"One people, one nation"這樣的狀況。事實上,美國雖號稱「大熔爐」,每個種族實則如「色拉碗」各自過活。美國的文化、習慣與日常生活中,看不太出來是種族融合下的產物。

不少中國朋友提過在美國的生活有種平行世界的感覺:平常上班在“美國(白人)”的世界,下班後則和同鄉的朋友講中文,看中國的綜藝節目,做以前在中國會做的事,彷彿並非身在異鄉。

「跟我看世界」體驗新加坡的多樣生活,別樣人生

不同族裔、階級不斷彼此碰撞的新加坡

相比之下,新加坡從語言、食物到節慶,都有著不同文化融合的痕跡。"Singlish"混了英語、潮州話、泰米爾語、福建話、廣東話、普通話和馬來語。飲食方面則受到中國、印尼、印度、土生華人、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緬甸等地的影響。

要說什麼是純正的新加坡菜,還不一定說得上來。至於節慶,曾有新加坡朋友半開玩笑地說,他們的假特別多。因為華人、印度人、馬來人等的節日都要慶祝一番。

怎樣才算真正的多元?

新加坡有件事從頭到尾都很吸引我,就是在這小島上什麼樣的人都能遇到,看到了以往其他地方都不曾看過的,千百種人與生活樣貌。

有錢的外派白人不說,比這些中產階級更上一層的,還有平常生活圈裡較少遇到的上流社會生活。與這樣的群體在他們私人高爾夫度假中心同桌用餐、出席活動,話題都圍繞著新加坡富豪、歐洲皇室、慈善晚宴、進口紅酒……讓平民無法想象。

視而不見的背後──菲律賓女孩的故事

之前聽講過一個菲律賓朋友的故事。她美麗大方,平常看起來就跟辦公室裡其他從緬甸、巴基斯坦、日本、印度等隻身來這裡工作的人(包括我自己)沒什麼兩樣,看不到背後所揹負的重量。

後來才知道

她和許多年輕的菲律賓人一樣,有生以來父母都在異地工作,爸爸在沙烏地阿拉伯,媽媽在美國,一家人幾乎沒有團聚過。

靠著父母賺的錢,她在菲律賓受高等教育,過著非常優渥舒適、幾乎是被寵壞的生活。但當她說想念媽媽的時候,出現在她面前的總是一大箱從美國寄來的高階禮物。後來她實在不能再忍受這樣微弱的連結,全家搬去阿拉伯和爸爸住了 8 年,然而在那邊的時候一直想念菲律賓的文化與生活,回到菲律賓後又想念在阿拉伯的家人,一直以來都活在這樣的困惑中。

在機場、在碼頭,除了觀光客外可以看到很多正在道別的家庭。爸爸排隊搭假日的末班船回新加坡,當媽媽抱著小孩與他告別轉身離開後,小孩越過媽媽的肩膀看著爸爸,瞪大的眼睛裡充滿驚訝與不解,彷彿不懂為什麼爸爸不跟他們一起回家。

這樣的故事在

中國一些地方可能也會

上演,只是我們有著自己的生活圈與小宇宙,我們目光裡看到的是和自己類似的人,幾乎不曾將不同世界的人放在心上。

然而在新加坡,故事主角可能是你隔壁桌的同事、是你在小販中心買午餐排在前面的人、是你在離島度假跟你搭同一艘船的人,只不過你是要回家而他要離家。

在新加坡,不同文化與生活方式就在你眼前與生活中發生,任誰都無法只活在自己的圈子裡,對其視而不見。

新加坡市政廳區域高階飯店的旁邊是緬甸人聚集的柏齡大廈,菲律賓人的精神中心 Lucky plaza 就在購物聖地烏節路上,與各大百貨公司名牌店比鄰而立。在新加坡一個轉彎就可以從現代、新穎、充滿物質與消費氣息的摩登建築,轉到異鄉人在海外的精神寄託之地。那裡面有家鄉空氣的味道,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從食物、理髮廳、超市,到快速匯款與寄禮物回家的服務等。而這樣的空間是如此地融入生活之中,理所當然地成為城市風景一部分。

根據 2016 年人力部的統計資料,新加坡 566 萬人口中有 24。7% 是外來工作者,他們的故事和其他各種階級背景的人摻雜一起,在這個用盡各種方法創造和諧社會的小小島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