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歷史:八旗官員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八旗官員補綠營官缺的缺口,是從乾隆元年四月總理事務王大臣議復工部尚書來保的奏請而開啟的:自山海關以至殺虎口,自殺虎口以西至保德州,並古北、宣化、大同,所屬地方,俱系沿邊關隘,進京要地,所有副參遊都守一百三十三缺,請以三分留與綠旗補用,以七分給予滿員補用。其應用綠旗者,照例推補,應用滿員者,按滿員品級對品擢用。……用之後,俱以五年為滿,熟諳營伍人地相宜者,準該督提以各該處應升之缺遞補……從之按綠營官制,提督為從一品官,比地方大員巡撫還高一級,全國水、陸提督的總數前後有差,大體為14名;提督之下設總兵官,正二品,全國陸路總兵官共有70人。

滿族歷史:八旗官員

總兵官之下設副將,從二品,共設副將之缺137個;再下為參將,正三品,共設177缺;遊擊,從三品,共設370缺;都司,正四品,共有494缺;守備,正五品,共887缺。將總兵官直至守備做一累計,統共二千餘缺。朝廷此次將直隸一帶從總兵官到守備一級的綠營官缺,一下子將十分之七留給旗員,規模是不小的,而尤其要強調的是,雖然清廷有滿人可補漢缺的規定,旗人補用綠營之例在此之前也曾有先例,但畢竟只屬特例與個別,由朝廷正式規定成為定例,並明確將部分綠營額缺定為滿缺,這還是首次。

滿族歷史:八旗官員

滿洲大臣們不打算就此止步,僅僅幾個月後,他們又提出要求,就是將這一帶地方守備之下的千總(正六品)、把總(正七品)的部分官缺,也分給八旗補用,朝廷的答覆吞吞吐吐:“此分定之缺,今暫不必開,遇有缺出,再行補用。”誰都看得出來,雖然沒有明確開定八旗官缺,但所謂“遇有缺出,再行補用”,當然指的是旗人。此話說完後,高宗話鋒一轉:夫所以間用旗員者,原以伊等弓馬嫻熟,用資防禦。伊等抵任後,當循營伍規矩,倘以身系滿洲,遂與上司抗違,不遵營規,不善訓練或妄幹民間之事,朕即將伊等從重治罪,並停揀發補用。著將此旨傳諭直隸總督、提督、總兵等知之上述的官缺還僅限於邊缺。

滿族歷史:八旗官員

朝廷當時議定,這些充補綠旗官缺的旗員,五年之後可遞補當地應升之缺,於是五年之後的乾隆六年(1741),缺口便被進一步打開了。而這次是由高宗自己提出的:朕思直隸一省,為京畿重地,所有營汛,均屬緊要,若將已任邊關將備滿員之內,擇其通曉營伍者調補,以在京滿員補用邊缺,則於職守既無貽誤,而滿員亦得籍此疏通。向來沿邊副參等缺,以三分補用綠旗,以七分補用滿員,今內地副參等缺,應酌以七分補用綠旗,以三分補用滿員,在綠旗將弁,原於各省通行升轉,非若滿員之有界限,分缺無多,實無佔礙之虞,而滿員歷任邊疆,留心營伍,亦收駕輕就熟之益。

滿族歷史:八旗官員

補缺範圍遂從沿邊擴充套件到了直隸一帶的內地,雖然額缺規定為三分用滿員,七分用綠營,但這一比例也是不低的。而且實際上,所謂的三分滿員、七分綠營,是這樣算的:“如副將第一缺出,用滿員,二三綠旗,四滿員,五六綠旗,七滿員,八九十綠旗,餘如之”,顯然滿員優先。高宗還提出,這些旗員充補了綠營官缺,時間一長,對營務熟悉了,如果再讓他們回京,營務反而廢棄,不僅人才可惜,也不利於鼓勵他們在綠營奮勉努力,於是決定將此等人員,由該地方的總督提督保題補用,由他們空出的員缺,再由京城補授旗員前去。如此一米,綠營中的旗人,自然是隻有增緊接著,又有大臣提出:“陝甘寧夏及四川、松潘等處,皆地而無減了。

滿族歷史:八旗官員

界邊郵,較直隸、山西更關緊要,必須分用滿員,以資彈壓。”表面上的理由是這一地區事關緊要,實質上則是因直隸一帶綠營官缺有限,而陝甘綠營額缺最多之故。朝廷走一步看一步,既然這一措施實施幾年未見在社會上引起明顯不滿,便允准了這一建議,只是旗人與漢人補用的比例定為一比五,比起直隸內地的三比七,又略少些而已滿洲大臣們仍不滿足,乾隆十七年五月,總督阿里袞奏請於旗員內,揀選副將、參將、遊擊十餘員赴粵,遇有陸路相當缺出題補,就遭到了高宗的拒絕,高宗的理由是:今以滿洲總督(指阿里袞),特請揀發旗員,未免隳綠營之志氣,謂有意厚薄其間,於營伍豈能實有裨益?況東南風土軟弱,旗員久居其地,亦必耽於安逸,不得展其所長,更非所以愛之也。

滿族歷史:八旗官員

若為旗員生計起見,則所見更小,外任雖有馬乾隨糧,足資養贍,而體制相臨,不能不過於卑屈,試思藍翎侍衛,雖於領侍衛內大臣,品級懸殊,亦從不以屈膝為敬,一用參遊,則曲跪乃為常禮,若誘以厚實,動其歆羨之心,使甘於卑辱,於滿洲風氣,亦大有關係,該督皆未見及此,徒謂滿洲爽健敏捷,情性相投,易供驅策,而不知其斷不可行,朕辦理庶政,一秉大公至正,總督為文武表率,不可存此意見,著傳諭申飭。高宗的擔憂仍集中在兩點,一是唯恐隳綠營志氣,一是唯恐有礙滿洲風氣,而且對滿洲風氣的擔擾,比前又具體與深入了一步:“若誘以厚實,動其歆羨之心,使甘於卑辱”。

滿族歷史:八旗官員

如果從此旗人不顧體面尊嚴,紛紛唯利是圖起來,後果不堪設想,加上南方各省畢竟是漢人集中的地區,與北部邊疆不同,所以有清一代,充任綠營武職的旗人,主要仍侷限於北部尤其是河北、山西一帶。其具體規定:營有滿洲缺,有漢缺。直隸山西沿邊副將一缺,參將五缺,遊擊六缺,都司十四缺,守備二十五缺,定為滿洲缺;又陝西甘肅及四川松潘鎮副將、參將,於七缺內扣一缺,遊擊都司於六缺內扣一缺,守備於五缺內扣一缺,為滿洲,餘俱漢缺上述旗人充補綠營官職,主要指的是從總兵官及其以下而言。至於綠營最高武官提督一職,入關之後基本是由漢人擔任的,乾隆中葉更準確地說是在乾隆四十年之後也大量地由滿官佔據了。

滿族歷史:八旗官員

從乾隆初到乾隆四十二年以前,由滿員任綠營提督者,有時沒有,一般為一兩人,偶爾時有過三人,而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除九門提督與其他提督性質有異,一向由滿洲大員擔任,這裡略去不計之外,在全國的14個提督員缺中,已有直隸、甘肅、四川、廣西四處為滿員,雲南提督為蒙員,共有五缺為滿蒙旗人佔據,如果再加上以漢軍充補的江南提督,旗人而任提督的已達六名,到嘉慶元年,在全部十四名提督中,已有六名為滿蒙旗人,加上三名漢軍,已經超過一半。不過到道光以後,旗人任提督者又有減少之勢。充任綠營武職的滿族官員,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滿族歷史:八旗官員

這從乾隆二十一年高宗的一篇上諭中可以明顯看出“朕向以滿洲習氣淳樸,騎射熟練,勝於漢人,且能耐勞苦,堪為綠營表率,是以加恩陸續擢用綠營,所用人員,理宜感激朕恩,各加奮勉,以為該管員弁模範,及並不勤習騎射,惟耽安逸,甚至有不如綠營之人者,殊非朕擢用之意。朕前已降旨訓飭,著交部將朕前諭及此諭,刊刻宣示,所放綠營人員,俱各給一份,嗣後倘仍不知奮勉,朕必重懲不貸。”此外,與屬下綠營的將弁不相和睦甚至衝突的事也時有發生,朝廷雖然也多次降旨嚴飭,但收效甚微。文章到這就告一段落了,大家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請轉發並且評論哦!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