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無聞的詩人,卻寫出一首名作,身處他鄉的遊子不妨一讀

默默無聞的詩人,卻寫出一首名作,身處他鄉的遊子不妨一讀

唐朝文化的空前繁榮,成就了詩歌這種文化形式。在唐朝,最不缺乏的就是詩人,雖然詩人的數量多到不可勝數,但真正在詩壇上大放異彩的卻如鳳毛麟角,而絕大多數都是默默無聞的詩人,張繼也是其中一位。然而,默默無聞並不代表無才,有時候是一種厚積薄發,比如張繼的流落江南期間就曾寫出一首名作,也正是這首詩讓世人知道了他的名字。

默默無聞的詩人,卻寫出一首名作,身處他鄉的遊子不妨一讀

張繼,字懿孫,唐朝詩人。史書對張繼的生平事蹟並沒有太多的記載,只知道他是唐朝天寶十二年的進士,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張繼應該是唐玄宗時代的人。眾所周知,唐玄宗天寶年間,爆發了舉世震驚的安史之亂,讓一個泱泱大唐國走向了風雨飄搖,當時許多人為了躲避戰亂,開始了流離到相對安穩的江南一帶生活,張繼也成為這支流落大軍中的一員。

默默無聞的詩人,卻寫出一首名作,身處他鄉的遊子不妨一讀

然而,雖說躲過了戰亂,但人在窘迫之時,最禁不住的就是觸景傷懷,尤其過慣了往日平靜和諧生活的張繼,此刻始終縈繞心頭的是身處他鄉的孤獨與愁苦。白天的時光尚且可以勉強打發,但是到了夜深人靜的晚上,那一股淡淡的鄉愁便悄悄爬上心頭,時刻折磨著他的一顆思鄉的心。在那個深秋的夜裡,張繼在自己的客船上看到他鄉的秋夜景色,聽到遠處寺院裡依稀傳來的鐘聲,不免百感交集,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作《楓橋夜泊》,身處他鄉的遊子不妨一讀。

默默無聞的詩人,卻寫出一首名作,身處他鄉的遊子不妨一讀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記得有句歌詞說“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此刻夜色已深,詩人夜宿在客船之中,只有一彎冷月與四周瀰漫的秋霜陪伴著他,再加上不時響起的一聲烏鴉啼叫,正好觸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因此這首詩開頭一句說“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一句是詩人遠眺之景,“月落”、“烏啼”、“霜”三種意象,奠定了全詩思鄉的悲愁格調,這些愁緒也只有身處他鄉的人才能夠切身體會。

默默無聞的詩人,卻寫出一首名作,身處他鄉的遊子不妨一讀

接著,詩人的目光轉向近處。岸邊的一片楓樹,與江中捕魚的燈火又吸引了詩人的注意力,正常情況下“江楓”、“漁火”這兩種應該是能夠溫暖人心的,可是詩人卻說“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不禁引發讀者的疑問,詩人為啥要“愁”呢?再細想一下,原來正是“江楓漁火”觸發了他的思鄉愁,這種寫法是用樂景寫哀情,更能襯托出悲哀之情。詩人此時已孤愁難眠,只好躺臥在客船中,希望在睡眠中暫時忘卻這不盡的鄉愁。

默默無聞的詩人,卻寫出一首名作,身處他鄉的遊子不妨一讀

可是,越想進入夢鄉越難以做到,因為遠處的寒山寺傳來了隱隱約約的敲鐘聲又讓詩人蕩起鄉愁,於是詩人寫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兩句詩是聽覺上的描寫。夜色如此寧靜,鐘聲在寧靜的夜空中傳得更遠。以至於撩撥著詩人的一顆心都無法入睡。詩人就在這客船之中聆聽著陣陣鐘聲,飄起了陣陣鄉情,這種不可用語言表達的感受盡在寥寥幾個字當中。

默默無聞的詩人,卻寫出一首名作,身處他鄉的遊子不妨一讀

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詩,詩中用了大量對景物的描寫,來映襯和突出一個“鄉愁”的主題。其中如“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寒山寺”、“客船”這些密集的意象是來烘托鄉愁,抒發感情的。所謂“抒情必先寫景”正是這首詩的典型特點,也彰顯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可以說這首詩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羈旅思鄉名作,建議他鄉遊子不妨多讀一讀。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