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誡子書》“靜功”篇

s古人常以靜為修煉的基點,所謂坐禪,打坐,冥想等都是求靜。彷彿靜下來,一切都會有答案?

查閱了很多名言,發現“靜”字訣很神秘,幾乎每位賢者都有名言,古至老子,今至喬布斯。以至於句子實在太多,如雷貫耳的名人也實在太多,無法例舉。我就生了好奇,為什麼靜是那麼重要?

記憶深處,小學的樓道口上用很粗的毛筆寫著一個“靜”。當時看到的意思是,老師嫌我們吵,希望我們安靜點。那個字太顯眼了,以至於每次經過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被那個字影響,像是一個咒語,每每看到,都會在腦子裡過一遍。

諸葛亮《誡子書》“靜功”篇

這種影響是無法被度量的,至少沒有辦法剝離這個記憶。我很清晰的記得那個“靜”字,外圍有兩個細細的黑圈包圍著。灰停在不平整的牆上,呈現淡黃色。牆面部分地方有龜裂,“靜”字卻經常被重寫,越發黑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這篇是諸葛亮臨終之前,寫給他8歲的孩子的,說明怎麼樣才能做君子,細細讀下來,脈絡十分清晰,只要做到最基礎的兩個品質,靜和儉,就可以達成明志和致遠。後面又闡述了才能和學習,志向和學習的關係。最後提醒了後人,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將會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裡,到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諸葛亮《誡子書》“靜功”篇

這篇《誡子書》說靜是修身的根本,也是學習的基礎。靜不下來,個人的覺悟和進步是做不到的。我常問人,你有過安靜讀完整本書嗎?問的就是他靜不靜得下來。從靜字上來說,古人是比我們有優勢的,至少他們的誘惑少很多,不會有手機和各種資訊的吸引。這也將顯出當代人靜的品質勢必就格外珍貴。

靜不是發呆,古語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吾日三省吾身。思慮自己的行為是很重要的,但凡有點眼力的,就能看出他人眼神中的情緒。那麼我的什麼行為讓他不好過呢?我的話哪裡有問題呢?一旦進入這個路線,個人的成長便水到渠成。

靜也不是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孤獨只是靜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孤獨是一種習慣,習慣一個人生活。真的接受孤獨,享受孤獨,倒是靜心品質的最佳土壤。

諸葛亮《誡子書》“靜功”篇

靜當作靜心來理解的話,可以說身體的靜並不是那麼絕對的。即使你在與人爭吵,也不妨礙你靜心。爭吵只是一種交流的表現形式,並不存在必須起情緒,被情緒帶走。對於我們常人來說,踐行靜心,首先是要做到身體上的安靜和對資訊干擾的處理。

靜心是內觀自己,是自己與自己的交流,發現自己的問題並解決它,是自我成長的必要經歷。我們的一生也必須弄清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如果你自己僅僅是自己,那麼不會產生良性迴圈,我們自己需要不斷給自己提出更棒的要求,更棒的指引,我們的行進才會有意義。

如果你坐下來靜靜觀察,你會發現自己的心靈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靜下來,那情況只會更糟,但是時間久了之後總會平靜下來,心裡就會有空間讓你聆聽更加微妙的東西。

諸葛亮《誡子書》“靜功”篇

這時候你的直覺就開始發展,你看事情會更加透徹,也更能感受現實的環境。你的心靈逐漸平靜下來,你的視界會極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東西。這是一種修行,你必須不斷練習。——來自喬布斯對平靜的描述。

喬布斯對靜的態度:靜是一種修行,而且是必須不斷練習的修行。網路爆火的沈巍,他對歷史事蹟信手拈來,如數家珍。隨便給他一個地名,他都能幫你梳理出那個地方的名人事蹟,拾荒26年,背後的靜功和思慮,非一般狀態的我們可及。

本人是極度反感那些蹭熱度的人,但凡是一個層次的人交個朋友無可厚非。浮躁的人他可見得多了,說是小丑不為過。如此淡泊名利之人,如今被推到風口浪尖,安靜接受,倡導大家讀書,便成了他的使命。一切很自然,隨心所欲。

諸葛亮《誡子書》“靜功”篇

讀完這篇文章,想練習靜心,還是有捷徑可以達到的。那就是讀書。首先,先遠離電子裝置,選一個安靜的環境。

其次,一定要意識到,不是為了看書而看書,你可以足夠慢,作者闡明一個觀點的時候,停下來。聯絡自身的生活經驗,從多個角度去驗證觀點。也可以反面思考,這個觀點在什麼情況下是失效的,或者是效果不好?尋找這個觀點的有效邊界。

最後,這個過程的時間一開始的時候可以很短,5分鐘,10分鐘,專注力難以集中的時候,就閉眼休息會,慢慢想剛才所想。也不要有挫敗感,這很正常,而且你做的很棒,你在探索你自己。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諸葛亮《誡子書》“靜功”篇

目光所及 · 皆是祝福——-大樂上師

這是練習靜心前期步驟,你可以把書中的觀點,替換成你今天說的話,做的事。也不一定非要遠離電子裝置,但我依舊認為在前期是很有必要這麼做的。我相信如此練習之後,你在需要冷靜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定可以隨時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