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鄰居照顧80歲獨居老人六年: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仍未過時

誰說鋼筋水泥的“森林”之中沒有好鄰居?

在現代都市中,“鄰居”就像一個符號,你知道有,卻大多數時候並不知道是什麼人。隨著手機和數碼產品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鄰居的意義似乎前所未有地弱起來:你可能知道你的對面或者隔壁有一家人,有狗叫有小孩,卻很難遇到鄰居的本人。

暖心!鄰居照顧80歲獨居老人六年: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仍未過時

不過最近,家住瀋陽市的董女士,卻被鄰居一張小紙條,把心“暖”化了。

2018年以來,董女士家停了好幾次水,按道理這是一件無比鬧心的事情。因下水堵塞,一樓住戶將總水閥關閉,於是導致住在這一側的住戶們經常面臨停水的窘境。為了維持家中正常的用水,董女士選擇向鄰居求援。

像許多住在城市裡的人一樣,董女士也多年不去敲鄰居的門,她表示,如果不是接水,她永遠不會敲開鄰居的門。董女士懷著忐忑的心情,第一次敲了鄰居的門。

“隔壁住著一對90後小情侶,說實話,第一次去鄰居家接水時,心情挺忐忑的。當時,我就說家裡沒有水了,能不能接點兒水,他們倆都挺好的,就說行,每次接完水還不忘囑咐一句,需要水再過來。”董女士如是說。

停水的事情連續發生了3次,而董女士3次敲鄰居家的門都得到了幫助。

4月3日,董女士家再次停水了。她像往常一樣打算再次敲開鄰居家的門求助,這次她遇到了一張小紙條,小紙條上寫著:“親,我是隔壁的,我這兩天不在家,不知道你家來沒來水,你需要水的話我物件在家,但是他下班晚,你需要晚點敲門,怕你沒醒給你留張紙條。”

“一出門就看見自家的門上貼著這張紙條,頓時覺得特別地暖心。”董女士說,這張紙條讓她覺得非常感動,一掃停水的霧霾,心情反而大好。但事實上,她並不知道這對小情侶的姓名、電話和微信,因此,董女士決定打電話給《瀋陽晚報》,分享自己得遇美好鄰居的心情並向這對小夫妻表示感謝。

在這則新聞之下,都是滿滿的點贊。

有個好鄰居是很重要的,普通一點可以享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愛,更好的就是隨時隨地親人般的溫暖。

這幾天,秦皇島市海港區先茂裡小區11棟三單元的居民們發現,樓道牆上壞了一個多星期的電錶箱木門被人修好了。這個原本破敗不堪的表箱裡有幾塊電錶和錯綜複雜的電線,沒了門板的遮擋和保護,光禿禿的裸露著。有的電線表層外皮都破損了,露出了裡面細細的金屬絲。電錶箱外沿離地面也就1米左右,有的老人上樓喜歡扶著牆,要是碰到電線觸電會非常危險。

暖心!鄰居照顧80歲獨居老人六年: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仍未過時

▲樓道電錶

居住在這棟樓裡的陳先生,發現了這位修表人,這正是與他同住一棟樓的母親家的鄰居。在發現了鄰居修電錶,陳先生也想拿起手機拍照發朋友圈讓大家都知道。

“快別照了,也不是啥大事兒。”鄰居連連擺手。“我們這單元從一樓到六樓住的基本都是老人,我算年輕的,給大夥兒做點事兒是應該的。”

中國有句老話,叫“遠親不如近鄰”,其實不難解讀。即使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鄰居對我們也是距離最近的溫暖和關愛。

“阿姨,今天你想吃什麼,我買菜的時候順便給你帶過來。”

這句話,是家住在西寧市馬坊街道辦事處青工社群雙源小區,57歲的潘秀芳經常說的。她口中的阿姨,是一位80歲的獨居老人韓老太。每次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潘秀芳都要義務幫獨居的老鄰居買菜送菜,這一買就是6年。

6年,就是同住一個城市的親人之間,很難做到的。

潘秀芳和韓老太在這個小區生活了37年,老鄰居之間非常熟悉。潘秀芳說:“韓阿姨歲數大了,這樓上樓下的能幫就幫。”今年80歲的韓老太對潘秀芳的善舉充滿感激,“我可高興了!小潘經常幫我買菜、買藥,還有生活用品。”

除了幫老人買日常生活用品,潘秀芳經常帶著她的婆婆和韓老太去公園遊玩散步,亦親亦友,其樂融融。

韓老太家住在一樓,她家的門經常是敞開的,就是方便潘秀芳來串門——這種親密的鄰里互動,簡直一點也不亞於過去的熟人社群了。

生活就是這麼簡單,閒暇之餘,當你拿起手機,把時間浪費在網路、遊戲或者遠方不知名的陌生人身上的時候,不如關心一下週圍的鄰居和周圍的事情,去互相關愛,沒準,你想要的暖心就近在咫尺,唾手可得。讓我們為他點個贊

暖心!鄰居照顧80歲獨居老人六年: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仍未過時